她不去住到村民家里,可是有人動心思。
趙敏想去。
在這窯洞里五個人擠一個炕,而且他們這大鍋飯吃的也不怎么樣,自己那點糧食根本扛不下來。
趙敏琢磨著去到村民家里,最好是找一戶寬裕的。
趙敏來到生產大隊也沒閑著。
以她一貫的精明和生產隊的村民們還真的搞得關系很融洽。
她早就把生產隊的這些所有村民摸了個清楚,這些村民大多數都是從外地跟著隊長搬遷過來的,說白了都不是本地的村民。
再說農場是兵團建設的,也不可能有本地村民,大家都是抱著開荒目的來的。
他們13生產大隊一共有200戶人家。
目前生產大隊荒地開墾已經完成了60,但是實際上還有40沒有完成,而他們13大隊的這些村民在這里已經生活了五年,算得上是最老的元老。
享受的也是農場村民的待遇。
實際上農場里也并不富裕,主要是生產大隊能打下來的糧食有限,在這個地方很苦,干旱是常年會遇到的。
也就是說干旱是災年,風調雨順的年景豐產下來,其實每個人頭分到的糧食并不多。
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得餓肚子。
能吃飽飯的時候并不多。
村兒里最有錢的,一共只有三戶人家。
生產隊長吳大奎家算是富裕戶,主要是吳大奎家端鐵飯碗的就有倆,一個兒子當兵,一個兒子是工人。
自然在村兒里算是富裕的。
另外兩家一戶是村里的軍屬。
家里也有一個兒子,當兵不過還有兩個兒子也在讀書,靠著這個當兵的兒子,聽說家里的日子過得不錯。
另外有一家比較特殊。
當然他們家就是縣里面供銷社社長的妹妹嫁在這個村兒里,聽說這公銷社社長給自己妹妹辦了一個公銷社的售貨員的名額,那可是相當吃香。
而他們家只有三個閨女,一個兒子。
聽說家里也蓋的是磚瓦房。
房子也是這里頂頂好的。
這家姓胡,而她兒子就叫胡朝陽。
聽說這個胡朝陽那可是胡家的獨苗一根。
在縣里面讀了初中出來。
后來學校停課了,自然再也不能上學。
雖然在家里閑著,可是聽說日子過的很好,騎著一輛自行車,而且成天東逛逛西逛逛,整個兒閑人一個,問題是口袋里還有不少零花錢。
當然是仗著供銷社的舅舅才有現在的好日子過。
趙敏見過胡朝陽兩次。
總體來說長得肯定不怎么樣,但是也不能算是長相粗糙。
要跟顧杰比肯定比不了,可是要跟劉斌他們比,還是有一些文化人的氣質,首先戴著那一副眼鏡,就讓人感覺像個讀書人。
聽說村里日子過的最好的就是胡家,主要是供銷社有不少便宜的商品都內部供應,想一想供銷社的售貨員自然少不了實惠。
趙敏自然看得上的就是胡家,首先胡家就一個兒子,剩下三個女兒。
自己就算和胡家女兒擠一擠也沒什么,因為聽說了胡家可是蓋了六間大瓦房。
在這村里也是數一數二的,就算是自己去了她們家跟胡家的女兒擠,問題是最多是和其中一個女兒擠在一起。
總比現在五個人睡在炕上墻。
更重要的是,聽說胡家的生活條件可是相當好,聽說隔三差五就有肉吃。
趙敏抿抿嘴直接往山下走。
果不其然,迎面就碰到了胡朝陽。
“趙敏,趙茹在嗎?”
胡朝陽一看到趙敏,滿臉堆著笑容,不過問出的話,讓趙敏心里膈應。
胡朝陽很明顯看上了趙茹,成天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