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的事情看似非常的繁瑣,實際上是有具體的秩序和規(guī)律的。
在朱元章介紹完大孫,早朝便就開始了。
早朝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便是接見入京和離京的官員,鴻臚寺官員率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恩的官員人數(shù),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過的。
這些人員,凡是在六品下,是沒有資格進入到奉天殿中,所以在這個時候,皇帝就會選擇召見或者不召見。
沒被點到名字召見的,由官宦通傳后,便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后便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其二,便是處理邊關要務。
像是草原上,沿海上,包括大明其他邊疆地區(qū)的軍務問題,隨著兵部,都督府提出,一一進行商議和處理。
當然,能夠在早朝上討論的,一般都是普通軍務,加急的邊關奏報,自然在第一時間,就到了皇帝手中。
這兩個處理完后,就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上奏換環(huán)節(jié)了,這基本上和朱英在后世影視上看得差不多。
按照慣例,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皆預咳一聲”,這被稱為“打掃”,這其實也有打招呼的意思在里面,從而避免兩個人同時出班造成混亂和尷尬。
如果真的有兩個人搶著出班奏事,則通常由通政司或鴻臚寺官員負責引導。
官員出班之后,需要到御前金鑾殿下奏事,說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時需要大聲朗讀奏章。
通政司、鴻臚寺官員除了引導官員們奏事之外,有時還需要代讀奏疏,而為了達到“美觀瞻”的效果,一般選取該衙門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聲”標準的官員。
針對這些政務,如果能夠立即處理的,皇帝便會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復,如果不能立即處理,皇帝通常會在早朝之后召見相關官員進行商議,除了緊急政務之外,一般不會當廷進行輕易決斷。
而之所以朱英覺得無語,就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
朱元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有多么的離譜,就是京城里的大小桉件,竟然都能在早朝上來說事。
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皇帝的朱元章,連京師里一些盜匪之事,都在親自詢問審判。
朱英敏銳的發(fā)現(xiàn),當一件稍微有些離奇的桉件出現(xiàn)在朝堂上的時候,老爺子就會變得極為興奮起來,然后自行根據(jù)現(xiàn)有的線索,推敲,分析,甚至是直接定桉。
“原來你是這樣的老爺子。”
朱英心中腹誹道。
感情大明往后的皇帝,出現(xiàn)一堆奇葩這個事情,原來并非什么基因突變,而是血脈真正意義上的血脈傳承。
只是在老爺子這里,表現(xiàn)得并非很明顯,所以才會不為人知,畢竟在古代的時候,并沒有福爾摩斯推理這個概念。
尤其是在老爺子開國皇帝這個位置上,很多人都認為是陛下對權力的把控,而不是個人的愛好。
唯有帶著前世記憶的朱英,一下子就察覺出來了。
深思之下,朱英這才發(fā)現(xiàn),看似對權力很看重的老爺子,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重。
“或許曾經(jīng)的太子,就跟我現(xiàn)在情況上差不多吧,老爺子巴不得把所有的奏章全部推過來。”
須知,皇帝的權力體現(xiàn),就是在于批閱奏章上。
不管是人事調動,還是桉件處理,都是體現(xiàn)皇帝的至高權威。
朱英還沒入宮的時候,朱元章就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丟奏章過來了,哪怕是去河南處理瘟疫的事情,相隔幾百里地。
朱元章都不覺得麻煩,依舊是每天按時按點送過來。
在宮里,更加不用多說了。
這樣的情況,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