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
張梨花想都不用想這事,都知道一定是不可能的。
父母在,分家可是大忌。
除了父母自己做主給兒子分家,要不然,兒子要是自己提出分家,那是要被捉去衙門打板子的。
再說了,她爹娘老實的很,在她奶跟前屁都不敢大聲放的,哪里敢奮起提分家?
分家是不可能了,那就只有靠她自己攢錢了。
想著自己攢下來放在阿秋那里的三百來個錢,張梨花滿心的激昂都跑出來了。
攢錢嘛,有什么難的?
她一定行的!
張梨花重重的應了一聲,埋頭撿山菌,順便找找雞樅菌羊肚菌的。
攢錢,就靠這些了!
只可惜,好東西難尋,接下來一連幾天,都只有山菌撿,其余的稀奇菌的,那是一朵都沒有再遇上過。
不過張梨花還是靠著勻出來的山菌就老袁氏這幾日往大集去,幫著賣了,又攢出了十二文錢。
今年已經算是攢得很多的了,張梨花表示很知足。
而宋家這里,老袁氏又一次從大集賣山菌和菜回來,同宋秋坐在一起盤賬。
“把你舅公家的一百個大錢拋開,咱那次還剩六文錢,上次去鎮上,山菌和菜一起一共賣了八十七文,刨除攤位費和素包子還有車費的錢,咱剩得七十八文,其他的,就是這幾日往大集去賣山菌的錢了,阿秋你算算,一共有多少了咱們?”
宋秋聽她奶混沒有提羊肚菌的錢,心里也是美滋滋,看吧,她奶果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她當私房了。
便即接了桌上的錢袋子開始數起來,這幾日的賬都沒有盤過,銅板子老袁氏都放在一起的。
須臾,宋秋數清了,高興道:“奶這幾日賣山菌和菜一共賣了一百八十九個大錢呢!加上上次鎮上的七十八文,往前剩的六文,咱們一共有兩百七十三個錢了呢!”
加上她這里的三百個錢的話,實則他們已經有將近七百個錢了!
對于他們如今來說,可是一筆不少的錢了。
老袁氏一聽家里已經攢下這么多錢了,也是高興不已,“行,咱也有余錢了,你舅公家的一百錢,下晌我就去還了去。”
欠著人家錢,到底是掛心掛腸的,縱然是自己親哥哥,還是早些還了好,老袁氏說做就做,下晌就往娘家去了。
老袁氏的娘家在松山村后頭,七八里外的楊槐村,出了村直接走官道,半個時辰不到就能到,一條大路,好走得很。
楊槐村是個比松山村大不少的村子,不靠山,村里家家戶戶都有田地種著的,日子勉勉強強,都也還過得下去。
老袁氏的爹娘都已經去了,如今當家的是她唯一的哥哥袁栓子。
他們只得兄妹三人,底下還有個妹妹,嫁在了平安村不遠的下山村,兄妹三個感情好,關系一直都不錯。
袁栓子和老孟氏一共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出嫁,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底下各自都有兒女,一家上下合計十一口,人不算多,但上頭父母留下來的田地一共有將近十畝呢。
這也是就袁栓子這一個兒子,所以都是他的唄。
但袁栓子底下兩個兒子,還有三個孫子,這樣一來,十畝地就不算什么了。
給兒子攢了討媳婦的錢,還得接著給孫子孫女操持,一家子還是過得挺節儉的。
所以對于袁栓子借給妹子一百個錢,老孟氏一直惦記著呢。
誰不知道這大妹家里情況?男人早沒了,唯一的兒子也跟著沒了,最后這媳婦也沒了,就剩下祖孫倆,沒曾想這孫女又病了。
家里沒個什么進項,光靠大妹接生那點子,還不夠自個嚼用呢,這一百個錢借出去還不是肉包子打狗?
袁栓子有心接濟大妹,不提還不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