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植這些弄好沒這么快,等全部忙活妥當,至少也要好幾天的。
趁著這幾天,還得把被褥床套這些的一一都縫制出來。
總之都不得閑。
不過這些有鄒氏和杜傳福領頭在安排,并不用她操心。
所以說,有個管家在,凡事跟管家溝通,由管家安排下去,還是要省心很多的。
一早,她就帶著昨晚親自動手做好的幾樣點心帶著阿靈趕車往鎮上去。
這幾樣點心也是她準備給甜點鋪子上新的點心,蛋黃酥,糯米豆沙卷,紅棗酥餅,蛋黃山藥卷。
珍珍愛吃酥脆的,嫂嫂愛吃軟糯的,
這幾樣定合她們口味。
等到了鎮上,沈氏見了宋秋專門做來的點心,的確高興不已,當下讓丫鬟拿去擺盤,給姑娘那里送一份去,其他的,端到花廳來。
一邊又讓丫鬟去請客人來。
然后拉著宋秋往里頭去,一邊道:“人你喊一聲宋嬤嬤便可,原是出自我們三叔祖那房的一個庶支,論輩分我們當喊一聲堂姑的,我們宋氏一族世代行醫,族里不管男女,打小上族學都是從認識藥材開始的,所以不說人人都精通,大差不差的,都懂得一些藥理。
宋嬤嬤年幼失雙親,是族里照看著長大的,后來嫁人后也過得不太好,便干脆自請下堂,帶著嫁妝和離了。
族里有意照拂她,正好她也識得藥材通些醫理,便讓她在左近的藥鋪里做些抓藥煎藥的活計,掙得工錢維持生計。
如今她年紀大了,自個也攢了一些銀子,本是打算在族里找個合眼緣的小子侍候著她終老,便將這些積蓄都留給他的。
但恰好相公寫了信回去,宋嬤嬤聽了這事,想著左右都是養老,在哪里都是一樣的,能在有生之年,還走出平城,到別處看看和生活,還是挺不錯的。
于是便走了這一趟。”
沈氏說完了這位宋嬤嬤的情況,看了看宋秋,怕她多想,又壓低聲音道:“說是養老,但宋嬤嬤今年也才四十六,又善于調理自個身體的,身體挺好的,聽說族里有個太太也想請她隨著出嫁的閨女去,今后給她養老的,她都拒絕了。”
要不是年紀差得太多,她都想給珍珍留著的。
這女子出嫁,身邊沒個懂醫理的嬤嬤跟著,那可是不行。
不過幸好,他們宋家本就是杏林世族,就算珍珍不喜醫理,不用善鉆,也多的是人選備著給她的。
這倒是不必愁的。
宋秋仔細聽沈氏說了這個宋嬤嬤,又聽她這話,知道沈氏是特意給她提醒的,別聽著是養老,宋嬤嬤善于調理身體,三年五載的,還不定怎么回事呢。
本來宋秋想尋個女醫嬤嬤的,也不是要年輕的,年輕的哪能坐的住?
就宋嬤嬤這樣的挺好,她愿意來養老,才待的住呢。
年紀跟她奶也差不了幾歲,兩個人相處著,才有話說呢。
端她聽著,這宋嬤嬤也是個不容易的,倒肯定是跟她奶合得來的。
女醫嬤嬤難尋,好不容易大哥給她尋到一個,她豈有不滿意的?
要是不滿意,那錯過這個村可就難有這個店了。
總之她是很滿意,眼下就看宋嬤嬤愿不愿意了。
她還沒忘了呢,人家也是要看看她這邊的情況才決定要不要留下呢。
思及此,宋秋也是有一丟丟緊張,萬一,人家沒看上她咋辦?
這弄得跟相親似的了。
宋秋忍不住想笑,瞥見丫鬟引著人來了,她趕緊收住,正襟危坐起來。
宋嬤嬤說是四十來歲,但看著人,最多四十的樣子,穿著個蓮青色團花紋的褙子,頭發梳得一絲不茍,但只簡單插了個銀簪子,田字臉,耳門寬,額高短鼻,一看就是和氣好說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