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龍化虎變
太初元年四月底,征討大都督蕭元度統軍進至滄州南部,以何六為先鋒,先下豐南一城。
有滄州之死敵五部族地配合,一路攻城拔寨有若摧枯拉朽,進展十分順利。
李泉聞訊后領兵回救的同時飛書譴叔父族兄數人為帥,先行發兵阻擊。
在連死幾員大將丟失了數個戰略要地后,李泉方才趕至。
滄州軍方面城池堅固兵馬眾多,李泉又極勇猛善戰,戰事因此變得愈加激烈。
節節勝利的大宣軍短暫受挫,攻勢被迫中斷,后重整旗鼓,調整戰略、另作部署,李泉敗走。止戰半月,先鋒軍與北融歸樂兩路大軍匯合,李泉又復敗,負傷逃回褒陵。
逃跑過程中,滄州軍轍亂旗靡、丟盔棄甲,降者無數,隕于崖谷死者又無數。不過到底還是讓李泉給跑掉了。
此后蕭元度率包括惡夷死囚以及五部族援軍在內合十余萬軍繼續向北推進,聲勢浩大,志在必得,于七月底逼近滄州治所褒陵所在。
褒陵城形勢險要,又有重兵把守,從正面進攻極難取勝。
與麾下諸將合議以后,決定采取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法。
于是隔河扎營,并于軍營附近遍插旌旗,還把所有的戰車投石車滾木車等集中于此。白日里軍士們擂鼓吶喊弄得天震地駭,晚間則火把通明調兵遣將忙個不停。
褒陵守軍臨此大敵,個個神經繃緊,日夜防范著大宣軍隊從此處渡河。卻哪里知道,蕭元度早已把主力部隊往另一個方向調動……
李泉發現后已來不及多做布防,率全部兵力倉促出城迎敵。雙方激戰于褒陵城外的隆盛陂。
兩軍開戰前蕭元度就有明令在先:后退者即刻處死,前行者封官拜將。是以大宣軍人自為戰,士無反顧之心。
反觀士氣低落的滄州軍,軍心已然渙散,死戰之志全無。
最終,大宣軍三戰三捷。
滄州軍敗散后逃回城內,蕭元度乘勝攻入褒陵,李泉見大勢已去,自縛到中軍帳前,投降大宣。
李泉投降之后,余下各郡縣皆不戰而下。
“王師大捷!王師大捷!!”
“國君千秋無期!大宣霸業萬載!”
巋然上出重霄的鎮海樓,登至第五層,全城景像便歸一覽之中。
微服的姜佛桑此刻就在鎮海樓中,居高以臨下,到處都是吶喊歡呼聲、奔走相告聲,還有不少人喜極而泣。
這場戰事持續了不到半年,無形的陰云壓在南州上空便有半年。而今陰云總算散去,大宣勝了。
前段時間為安民心以及穩定國內形勢,也曾通過多種渠道有意釋放勝利信號。每有好消息傳至,便讓衛士舉著竹竿,掛著寫有捷報的布,四處奔走、告知天下。
但當真正的勝利到來,才能感知到那種發自肺腑的激動澎湃之情,也才能換來眼下普天同慶的局面。
遠不止如此。
此前埋怨她的有,暗罵她的有,詛咒她的亦有。
而今朝野間再不聞不滿聲,皆是對她的頌贊之聲。
也愈發信實了她是天命所歸的君主,注定將帶領南州走向強盛。
耳邊又響起一道聲音:“篡弒也好,盜國也罷,別人罵就權且讓他罵著。并不是說粉飾無用,而是無論怎么粉飾,功勞都才是唯一的真理。老百姓其實并非真地在乎那王座上坐著的人究竟是不是名正言順,是順位繼承還是篡位奪權。上位者只要切實施展自己的宏才大略以濟斯民,給黎民帶去希望,讓他們看到實打實的好處,那么他們自然會心悅誠服,認可你、念你的好,進而服從你的統治……”
“恭喜大王!”陪侍一旁的商泉陵拱手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