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開打了!
魏氏主動向“隨”地進軍,與范氏私軍在汾水東岸展開了大戰。
在軍隊的數量方面,魏氏只有三個“師”的兵力;范氏本來只有四個“師”,后來增加了兩個“師”,達到一個“軍”又一個“師”的數量。
當前的時代處在老舊和新意并存的時期,中原列國進行的戰爭大多還是“君子之戰”的類型,吳國則是徹底進入到“兵者,詭道也”的用兵方式。
那個“君子之戰”是什么?就是不能殺死貴族,敵人跑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怎么來的?就是兩軍交戰,一方戰敗趕緊逃跑,追的一方看到已經跑出去五十步遠不再追擊。跑出五十步的敗兵,他們看到同伴竟然跑了一百步那么遠,笑話那些跑遠的同伴著實是膽小鬼。
君子到了什么地步呢?兩軍交戰的時候,追的一方看到敗兵的戰車壞了也會幫忙修理,修好后讓敗兵接著繼續逃。
另外,吳國老早就不遵守什么“君子之戰”了,偷襲、設伏、火攻、水攻什么的之類早在孫武過去之前就玩得賊溜啦。
孫武到吳國帶去的改變是:吳國從沒有計劃的無所不用其極,變成有計劃地實施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
魏氏與范氏在進行的是“君子之戰”,雙方沒有什么偷襲與埋伏,有的是兩軍擺開陣勢打堂堂正正之戰。
聽說已經開打的智瑤很想去見識一番,主要看一看魏氏不再使用戰車入陣之后是怎么個打法。
“中行氏亦出‘壺口’,渡少水直擊‘楊’。”臺狐暫時放下了手頭的事情,專門服務智瑤在信息整理上。
那個“楊”地是趙氏的封地之一。
智瑤對中行氏不去支援“邯鄲”感覺有點迷,倒是能理解士吉射根本不搭理韓氏的私軍,想要跑去攻打“楊”這么個地方。
無非就是士吉射想要攻克“楊”地再威脅“趙”城罷了,選擇類似于“圍魏救趙”這種策略。
智瑤問道:“上軍佐可有率軍追擊?”
臺狐被問住了。
暫時送過來的情報就那么些,沒有提到韓不信到底有沒有率軍追趕要前往攻打“楊”地的中行氏私軍。
其實“黃父”跟“楊”之間的距離也就一百五十里左右,趕一些耗費兩天左右就能抵達。
只是吧?智瑤去的話,少說也要帶上幾十上百的護衛,再則他的身份是智氏嫡出,中行氏跟趙氏、韓氏正要開打,中行氏跟智氏是同出荀氏一脈的關系,一旦他去了必定會多惹聯想。
“算了,趕緊按耐住躁動的心,不要橫生枝節。”智瑤心想。
靜極思動的智瑤干脆將精力放在智氏的私軍上面,了解當下軍隊的構造,尋思著能不能對戰車進行改良。
訓練軍隊?以時代局限性而言,晉國各個家族的私軍在訓練科目上已經足夠,“士”、“徒”和“羨”平時自己練自己的,得到集結會訓練軍陣排列。
什么是軍陣排列?雖然跟站軍姿有區別,但是區別方面還真的不大,用意一樣是在訓練服從度,使得軍官熟練口語、司鼓、旗號的指令,也讓士兵能懂得什么指令代表哪些命令。
真正難練的是立陣。而晉軍每戰必會擺出“魚鱗陣”這種陣勢,平時當然也就一再訓練“魚鱗陣”的布陣,變陣時必要的隊列移動順序等等。
有機會統率軍隊的智瑤還發現了一點,自己除非是花費大量精力去思考,要不然能對軍隊做出的改變會相當有限。
原因?晉軍本身就極其強調紀律,能作為軍隊一名戰兵的人,無法做到令行禁止早就被淘汰了。
追書真的好用,這里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遭到淘汰的人會有什么下場?失去特權,封地、仆眾被國家收回。就問問誰還敢強調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