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交戰打了將近兩個時辰(四小時),后續小規模的交戰則是打到傍晚。
因為管理體系無法跟現代相比……,其實哪怕是到了現代,一天交戰下來損失了多少人,好像也不是哪個國家都能進行精確統計?
總得來說,老智家這邊無法精確統計損失了多少人,聯軍那邊的狀況也是一樣,對于造成敵軍多少死傷方面,雙方基本也只能是不那么靠譜地進行猜測。
“我軍折損戰力約四千余人,敵軍死傷應有萬余?”子路說道。
折損戰力不代表就是陣亡,受傷或殘廢也算失去戰斗力。
打了一整個白天,怎么雙方的死傷數量加起來怎么就那么點?
其實,要不然呢?又不是拿著機槍掃的年代,更不是動輒地毯式轟炸的時代。即便是進入熱兵器的時代,除非雙方是拼紅了眼,否則死傷方面也不會太夸張。
智瑤問道:“指揮如意否?”
子路非常慎重地說道:“各軍無有遲疑,如臂指使也!”
這就好。
說明老智家以及輔氏、附庸貴族沒有拿軍令不當回事。
智瑤又問道:“敵軍以何方力強?”
子路沒有思考,說道:“范氏之師強也。”
又是一個實情。
白天交戰下來,晉軍這邊在與各諸侯的交鋒中損失并不慘重,僅僅是范氏的軍隊對付起來比較吃力。
講人話就是,老智家的軍隊跟列國各軍打,傷亡換算能達到一比五;跟范氏打則是維持一個傷亡換算比持平。
如果范氏是“完整體”的時候,其實智氏壓根就打不過范氏。這個是范氏不但軍隊數量比智氏多,質量方面范氏也優于智氏。
總體來說,還是智氏頹廢的時間有點久了,沒有強勢的家族導致內部頹喪,人心方面也不齊。
因此,內戰爆發之前,智氏不但打不過范氏,趙氏、魏氏、中行氏的戰斗力也比智氏強,智氏能欺負的也就韓氏。
而韓氏也就韓起那一代雄起了一下下,其余不管是韓厥或是其他家主都是屬于墊底的卿位家族。
智瑤忍不住就想道:“如果士吉射和中行寅在內戰時不分兵,屢屢讓趙氏、魏氏和韓氏能夠用三家之力單獨對抗其中一家,換作是范氏和中行氏一直合兵,內戰的結局也許要改一改。”
那并不是說笑,怪只怪士吉射和中行寅自己玩脫了。
盡管是那樣,趙氏、魏氏和韓氏跟范氏、中行氏一場內戰打下來,得勝的趙氏、魏氏和韓氏還是損失慘重,以至于讓智氏有獨戰諸侯聯軍的表現機會。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以智氏為首的晉軍跟諸侯聯軍在“共”這邊一再交戰,后來雙方都不再滿足于正面交戰,各種挖坑埋人的手段頻出。
比較可惜的是聯軍那邊沒有一名孫武一般的人物,智氏這邊的智瑤還沒有成長起來,互相算計的打法進行得比較稚嫩。
子路本身也不是一個擅長玩“兵者詭,道也”手段的人,他對打堂堂正正對壘的模式比較熟悉。
而在這一個月里,另一個戰場的交戰也是一直在持續。
那個戰場在“沫”,以趙氏、魏氏和韓氏為首的平叛陣營,以范氏、中行氏為首的叛軍陣營,他們圍繞著“沫”連番拼殺,戰況比較詭異的是平叛陣營竟然屢屢失利。
趙鞅不但沒有能夠攻下“沫”城,好幾個局部戰場也是一再戰敗,后面竟是派人到“共”這邊向智氏求援。
“一月有余,我軍陣亡四千余人,傷殘一萬四千余人,怎有余力增援于‘沫’。”智申好歹是統帥,哪怕僅僅是作為招牌,麾下出現多少損失還是要掌握信息的。
諸侯那邊,半個月前有鄭軍過來支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