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情不足憑,唯利益永恒!
魏氏跟韓氏不一樣,他們靠攏向趙氏,原因不過是范氏太過于強大,并且中行氏和范氏還穿同一條褲子。
有鑒于智氏跟中行氏同出一宗的關系,外人看來就是范氏、中行氏和智氏成了一伙的。
魏氏跟趙氏走到一起算是一種抱團取暖,他們發現智氏原來跟中行氏的關系沒有那么親密,再有屢次跟范氏、中行氏交戰損失太大,心里肯定有升起過后悔跟趙氏結盟的念頭。
而韓氏之所以緊靠趙氏,一來是韓氏曾經對趙氏有大恩,再來就是韓氏某種程度上被趙氏滲透了。
一場內戰下來,魏氏發現智氏還是有點東西,關鍵的是權柄掌握在智躒手里。
以前魏氏由于一些原因不跟智氏嘗試走到一塊,那是以前,不是現在。
時局會因為發生的事情而出現轉變,家族與家族的關系通常不是一層不變。
在魏侈看來,內戰導致各家族的實力發生變化,看上去智躒也只是低調不是完全沒有能力,甚至是智躒之前故意抬高趙鞅進行了偽裝,總得來說智氏展現了自己的實力,一家之主智躒手頭掌握的權柄也很重要。
“魏侈主動找祖父,說明態度上發生了轉變。如果祖父愿意割舍一些利益,完全能夠做到一拍即合!”智瑤覺得自己有必要趕緊寫信,真的寫了幾行字卻是又將紙張揉成一團。
太多的原因致使智躒不得不低調,人的性格方面也因為幼年不幸的關系而有缺陷,不代表是個蠢貨吧?
再怎么說智躒都是一家之主,幼年時期智氏頻繁生變沒有得到屬于家主該有的教育,后來肯定是會補上。
沒錯,諸夏從上古一直到隋唐時期,一概是先設身份再教育的模式,該是會成為家主的人,進行的就是一家之主該有的知識;預備用來當“交際花”的族人,學的就是交際應酬;打手一類?肯定是自小培養武力。
上述那種教育模式,歐羅巴需要到中世紀才摸索出來,并且一直保留到信息時代,倒是諸夏不再預設身份才進行教育了。
智瑤心想:“我不能什么都要干涉。”
他做的事情已經夠多,連家族跟誰接觸都要干涉,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家之主了嗎?
博覽道走了,帶走了“費”的大軍會先行入寢鄭國,尋找機會再去“沫”的消息。
有了軍事行動方向,大軍并不是一聲令下就能出發。
智瑤調集的一批人手過來,他們基本是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小伙子,大部分補充到軍隊的基層擔任“士”,一些則是負責起了后勤工作。
由于來的小伙伴基本屬于某個族人或是家臣的后代,遞補軍中職位方面倒是沒有遭到反對或是抵制,其余人有些擔心的是這些年輕人堪不堪用罷了。
智瑤培養的人太多,第一批還會親自進行教導,互相之間也比較熟悉,后來人數一再增加就接觸不多了。
當然,該露臉的時候智瑤一定會露臉,免得培養起來的人不知道該效忠誰。
他們會經過大浪淘沙,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會成長起來,一部分成為智瑤核心團隊的一員,更多則是作為各方各面的基層人員了。
大軍的糧秣進行調度,一應的軍需器械也進行準備,再來就是將士自行備好要用的東西。
準備工作花了八天,隨后在智申的一聲令下,一個“軍”的兵力離開“費”向鄭國地界進發。
現在的鄭人就是屬烏龜的,先有“新鄭”被打造得跟鐵桶一般,后來各城邑有樣學樣專門堆防御。
鄭人其實也是被逼的。某一個時間段,不是晉軍來攻,便是楚軍來攻,幾乎年年沒有消停的機會,不打造自己的烏龜殼實在缺乏安全感。
后來子產堅定選擇晉國這邊站,總算是緩解了鄭國面對晉國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