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章連發,不是只發一章,好些小伙伴不知道,直接就看最新的一章,漏了內容啦!
………………正………………文………………
即便趙鞅知道干出掠奪齊國禮器的人是趙伯魯,超大概率會是贊賞,不會是震怒或埋怨。
哪怕趙鞅會有所責怪也會是在公共場合給人看,私下里絕對會更看好趙伯魯來繼承家主之位。
齊軍服白,晉軍會停下進攻嗎?換作是幾十年前的話,晉軍會遵守禮儀停止一切攻勢,再派出足夠份量的人前往致哀。
現在嘛?智躒沒有半點猶豫地傳下了各方面加強攻勢的命令。
當然,知道齊君杵臼薨逝的消息,大家打歸于接著打,該派人前去致哀的禮節也別落下。
“事已至此,不若全面開戰?”趙鞅說的話有些令人聽不懂。
他們已經進入過國家與國家的戰爭狀態,還說什么全面開戰呢?
但是,包括智躒在內的晉人都能聽明白趙鞅想表達的意思,小輩們掠奪了齊國的禮器,主戰場這邊的齊君杵臼突兀薨逝,齊國至少在新任齊君上臺之前齊國會是群龍無首的現狀,完全是晉國全面清算齊國的好機會。
智躒在沉默。
按照之前的盤算,晉國擊敗諸侯聯軍教訓衛國一頓,后面應該掉頭去收拾鄭國。
上面的方案對智氏得利較大,并且智躒制定的智氏家主方略就是逮著鄭國猛揍和薅羊毛。
晉國的卿位家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利益訴求,不算已經失去卿位的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想打鄭國,趙氏想打齊國,魏氏想打秦國,韓氏也是想打鄭國。
智氏和韓氏同樣對鄭國有想法,兩家卻沒有因此而走得更近,固然有韓氏跟趙氏是傳統盟友的因素,更多的是大餅就那么大,誰多吃一口就代表有人會少吃一口。
“便如此罷。”智躒進行了妥協。
局勢便是那樣,智躒不得不妥協,再則攻打齊國對智氏也能獲利,多搶一些就代表趙氏少得到一些,不算什么虧本,只是戰略被打亂挺令人郁悶的。
在接下來,位于“濮陽”的晉軍對諸侯聯盟連續展開猛攻,尤其是緊咬著齊軍就是一頓猛揍,使得想撤離戰場的齊軍根本無法脫身。
反晉聯盟這邊,衛國君臣本來挺擔憂齊軍撤走,發現晉軍逮著齊軍一直在窮追不舍猛揍。他們沒有因為齊軍損失慘重而傷心,相反是開心到不得了。
另一個感到歡欣鼓舞的國家會是魯國,他們非常害怕齊國的報復,本來齊國也想報復魯國,沒有爆發“鐵之戰”的話,齊軍就該是大軍開入魯國了。
當有晉軍一度攻克“臨淄”又搶走齊國禮器的消息傳到魯國,魯國上下嘴巴里談論著晉人對周禮的踐踏,心里卻是感到一陣陣的放松。
后續齊君杵臼薨逝的消息再傳到魯國,同時傳來的還有晉軍死咬著齊軍的消息,魯國君臣只差載歌載舞來表達自己的歡樂了。
齊國越亂,魯國的危險就越小。
晉國越是逮著齊國打,魯國的安全就更足。
當然了,魯國是禮儀之邦,心里偷著樂就行,并且需要出聲來譴責晉人的各種行為。
魯國一直以來就是這樣,著實是屢屢把晉人惡心到不行。
在差不多兩個月之后,智瑤可算是帶著隊伍來到了“濮陽”附近,他們的身后跟著數量極多的齊人。由于齊人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目測都無法得出一個靠譜的數字。
智瑤這邊不知道有多少齊人在尾隨。
齊人那邊也不清楚來了多少自己人。
一方仗著掠奪禮器和劫持齊國有頭有臉的人物,撤退都能撤退到大搖大擺的姿態;另一方過于投鼠忌器,人數起碼是智瑤這支隊伍的十倍,一直以來只能是尾隨而不敢發起攻擊,甚至連過分做出可能刺激到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