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趙鞅在完全被堵住之后,很清楚除非是援軍打過來,要不然別說是被困的軍隊突圍,自己也壓根就走不掉了。
沒有太復雜的原因,趙鞅純粹就是用以己度人去設想,換作他率軍將敵人圍困,地形方面對己方全面有利,外圍一堵就能甕中捉鱉,怎么可能會留下空隙使得走脫呢。
所以了,趙鞅知道自己只剩下兩個選擇,要么是當俘虜,不然就是迎接死亡。
當俘虜?趙鞅說什么都不可能愿意被俘,這輩子沒有可能,下輩子也不會,永遠不可能當俘虜旳!
那么,趙鞅為什么不跟姑布子卿說呢?
趙鞅需要一個人待一會,誰都不要來打擾,用僅剩的時間寫下一封遺書。
這份遺書的篇幅會有點長,寫下自己的一生想做的事情還有什么沒有完成,交代家族一些事情。
外面殺聲震天,帳篷內只有毛筆在紙張上書寫的摩擦聲。
紙張來自智氏,誰用了都說好,可惜的是能夠獲得的數量太過于有限了。
“厘清田畝乃是必做之事,望后來者為國家計,務必使之得行……”
趙鞅覺得大家都誤會自己了,想要厘清田畝并不單純是為了窺探各個家族的虛實,其實更多的是想讓國家多收一些稅。
畢竟,趙氏一樣會厘清田畝,同樣會將家族持有的耕田數量暴露于眾,跟其他家族有什么區別呢?
國家多收稅這一方面?包括趙氏在內,所有家族在國君式微之后,其實都有瞞報不交的情況存在,不但導致國君少了收入,國家公庫也是一年比一年干癟。
在爆發國戰的情況下,公庫有足夠的存糧和沒有,區別方面其實挺大的。
士兵們超過服役期限,貴族要承擔他們的后勤供應。
有些貴族的訾產沒有想象中那么多,他們缺乏糧秣或其它什么東西的時候可以找國家借貸,后面連利息一塊還上也就是了。
國庫里沒有存糧,無法給予貴族借貸,不止一些貴族會破產,本來應該進行的戰爭只能停止,從而也就影響到了國家戰略的施行。
“除厘清田畝一事,亦需尊于上君,不使權出多處,唯爭亂政……”
不騙人,真的!
趙鞅很想加強國君的權威,只是晉君午的一些所作所為寒了趙鞅的心,覺得既然當代的國君無法也不能扶持,還是能夠對下一代國君有所期待的。
晉國的國君失去權力,卿位家族又在全面崛起,趙鞅認為這樣遲早一天國家會四分五裂,認為適當地加強國君的權威對各個卿位家族都有利,免得國家分裂各個家族實力受損,無法再對諸侯們作威作福了。
哪怕是普通黎庶,誰都沒有因為國家強大而得利呢?他們行走在外,被人得知是晉人,誰都不敢輕易欺凌,不是國家強大的好處,又是什么。
貴族就更不用說了。若說黎庶很難有出國的機會,貴族還是很容易外出游歷,作為晉國的貴族去到列國經常能夠受到很好的招待。這個不是因為晉國的強大嗎?
趙鞅當然知道給國君增加權威的危險,認定只要好好地控制國君的實力也就是了。
這里并不是趙鞅傻或天真,原因是晉國的好幾代卿族都是這么干的,有相關的例子能夠借鑒。
趙鞅想要滅掉范氏不為其它,根本原因是士鞅一些事情做得太過份,士吉射這一代人一點收斂都沒有,再來就是范氏對趙氏的惡意太深了。
卿位家族被滅掉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晉國的走勢,曾經的先氏、胥氏、臾氏、郤氏、欒氏因為各種被滅或是衰弱下去,晉國依舊是晉國,存在差別是有其他家族崛起罷了。
趙鞅并不是單純的反對狐氏成為卿位家族,以他自己的想法,狐氏的家族根基跟趙氏犯沖,再來就是狐氏有點弱小了。
弱小的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