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他們這一路已經不能單純用順利來描述,一再清掃野人或是鄭國遺落在當地的口眾,隨后更是轉戰到汜水附近。
前半個轉戰的過程中,鄭國采取的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智瑤等人也不去攻打大邑,專門逮著沒有城墻防護的村落,一再席卷下來讓鄭國君臣確認了一件事情:這特么的就是一群披著晉軍外衣的強盜!
鄭國君臣那么理解真的沒錯,只是他們怨不得誰。
如果說諸夏諸多諸侯中最喜歡搞不宣而戰的國家是哪個,無疑問是秦國。
鄭國卻是第一個干出大軍去了異國,搞出大軍收割他國麥田的國度,遭殃的是陳國。鄭國干上一次就有點上癮了,隨后一次次那么干。
所以了,自己干得,其他人也能不講道理,鄭國遭到智瑤率軍劫掠,誰知道了都會幸災樂禍再罵一句:活該。
當然,鄭國是遭了報應,智瑤等人的名聲肯定也會受損。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得了好處被罵幾句也是應該的。
汜水在“新鄭”以東,等于說智瑤率軍從鄭國北部轉到東部,一個沒留神……,或者叫搶瘋了,一頭扎進宋國地界,樂子會很大。
“聽聞鄭軍主力在‘鄢’?!敝乾庍@個消息是從宋國商賈那邊獲知。
那個“鄢”就是“鄢陵”,也就是晉軍跟楚軍曾經爆發過“鄢陵之戰”的地點。
當地的地形對駐扎在北面的軍隊有利,鄭軍擺明了就是要在那里抵抗白公勝統率的楚軍。
現在明白智瑤所率的這一支晉軍為什么能如入無人之境了吧?正是因為鄭軍主力在“鄢陵”抵抗楚軍,晉軍才能夠無比愜意地各種橫掃。
智瑤為什么沒有盯上大邑?這個說起來就有點小復雜了。
曾經是老牌投降國的鄭國,他們迫不得已一再玩朝晉暮楚,失去信用之后變成晉國或楚國時不時毆打鄭國一頓。
當時的鄭國就是今天投降晉國,明天可能就投降楚國,來回搖擺不定,不是朝晉暮楚又是什么?
至于“朝秦暮楚”這個?等秦國強大起來再說,一再搖擺的列國著實多,才給后世留下這么個成語。
兩個當世強國那么喜歡毆打自己?可不逼得鄭國玩起烏龜流了嘛。
因此,不光鄭國的都城“新鄭”防御十足夸張,各處城邑亦是玩命地建設城防,普通一點的城邑至少有兩層外城墻加地形復雜的郭,夸張的是“新鄭”給建設了九層防御鏈。
只有一面外城墻,有足夠的守軍都難以攻克下來,多了一道保險對守軍的心理增益更足,對攻擊一方造成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得知晉軍南下,并且干的就是劫掠,鄭國的封主第一時間干的事情就是將人召喚進城。
為什么智瑤等人還有收獲這種事情,又不是所有村落的鄭人都能及時進城,肯定是達官貴人先跑。
所以,晉軍不會啃城池,城外失去了貴族領導,劫掠起來更香了。
事實就是,沒有人帶頭抵抗,遭遇到晉軍的鄭人想抵抗也形不成規模,不是變成送死,便是成了俘虜。
在他們轉戰到“祭②”時,鄭國有使節過來了。
當時智瑤正在安排由誰將俘虜和繳獲先行送回國,得知子貢帶著鄭國使節過來,進行了第一時間的接見。
代表鄭君過來的使節是智瑤的老熟人向戎。
“鄭侯愿割三城,唯世子退兵?!弊迂曄日f道。
智瑤視線轉到向戎身上,說道:“我等非狄戎?!?
以為他們是單純來劫掠的嗎?開什么玩笑!
不管鄭人信不信,他們的劫掠只是順帶,復仇才是真的??!
!
向戎的臉色非常不好看,說道:“晉乃伯,何時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