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給智氏制定了東向的戰略,優先削弱齊國純粹是歷史機遇使然。
因為智氏注定會東擴,所以處在東面的國家都會成為目標,其中包括了魯國。
陽虎跟魯國有著超多的恩怨糾葛。某一天智氏擴張到與魯國比鄰?到時候完全可以是陽虎出于私人恩怨針對魯國,關智氏什么事呢。
當然了,智瑤這一次做的就是一石多鳥。
曾經擔任魯國“隱相”的陽虎執政能力真心不差,統兵才能更是不缺。
智瑤吸納陽虎能讓趙氏失去一個人才,使智氏多一個人才,進而對趙毋恤起到了警告的作用。
只要智氏愿意支持陽虎針對魯國?陽虎會愿意等,并且為了復仇會在其它地方進行讓步。
至于陽虎有奪權的前科之類?要看在他頂上的人是誰啊!
“陽虎曾辱師孔。”臺狐在事后給智瑤提醒。
那是孔子的母親去世了,服喪期間陽虎前來吊喪。陽虎告訴孔子說,季氏設宴招待士人,讓孔子也前去赴宴。但孔子去了之后,陽虎卻攔住孔子說:“季氏只招待名士,不敢招待你。”。孔子只好回去了。
這事智瑤聽說過,可是又怎么樣。
智氏不是孔氏的附庸,哪怕有孔子的諸多門徒在智氏效力,還能干涉智氏想做什么?
那些門徒作為智氏的臣屬,應該是他們兼顧智氏的利益,不是智氏去進行遷就。
當然了,智氏封地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智瑤會有相關的安排,盡量讓陽虎不跟孔子的一幫門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
如果孔子的那一幫門徒因為陽虎效力智氏鬧出什么幺蛾子?哪怕現在是一種“君”和“師”并立的時代,智瑤也會全面清洗智氏的內部。
什么是君和師并立?說白了就是跟“雙君”制度差不多。所以上一次門徒得知孔子有難立刻去救,鑒于智氏這邊沒有出現什么麻煩,壓根就是無從阻止,并非智瑤進行縱容。
隨后,智瑤帶著包括陽虎在內的一批人抵達“邯鄲”。
到了“邯鄲”之后,智瑤對陽虎吩咐了不少事情,其中最為主要的是關于“霍人”這座城邑的建設。
這個“霍人”是赤狄命名,非必要智氏這邊沒有改名。它在句注山和夏屋山的東南面,過句注山是樓煩的地盤,過夏屋山則是代國的地盤。
事實上,句注山和夏屋山是兩個挺出名的地方,一直以來也是兵家必守之地。在諸夏文明衰弱之后,一直是抵御游牧族群南下的一個軍事重鎮,哪怕是到了有明一朝也是“九邊”之一,所以能看出其分量之重。
智瑤事先并不知道句注山和夏屋山的重要性,純粹是上一次遠征中山國過去看了地形才明白重要性。
“過兩山皆為平原,可顯兩山之重……”智瑤話講得很緩慢,一一講述當地的軍事價值。
陽虎聽著聽著懂了。他之前還以為不受重用,聽完立刻明白那是一個智氏繼續向北擴張的關鍵點。
“我家需馬,良馬。置購抑或搶掠,在虎所能。”智瑤說道。
樓煩出兵相助中山國,不管樓煩事后有沒有派人到“新田”道歉和賠償,沒有任何疑問樓煩就是晉國的敵人。
晉國可以接受他國的道歉,該拿的賠償也會收下,后面會不會打是另外一回事。
以晉人睚眥必報的性格,可能一時半會沒有動靜,風頭過去就會找新的理由開干了。
那得罪了晉國還道歉和賠償干嘛?沒有道歉和賠償的國家或部族反正都亡了,有道歉和賠償頂多就是挨一頓或幾頓教訓,國祚至少能保住啊!
“馬匹?”陽虎有點不解。
智瑤說道:“觀狐氏單騎走馬,使之錯也。瑤有一念,需良馬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