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294章:玩手段要看對誰
趙氏對“晉陽”的經(jīng)營從趙鞅開始,為了讓“晉陽”能夠發(fā)展起來,趙鞅不止一再從趙氏其余的封地遷徙人口,還處心積慮一再入侵衛(wèi)國掠奪人口,使得“晉陽”在短短二十余年有這番模樣。
在內(nèi)戰(zhàn)沒有爆發(fā)之前,“晉陽”城內(nèi)長住人口約有四萬,將周邊人口涵蓋進去超過十三萬。
趙氏在冬季時的動作很大,他們估計料不到會遭到果決的攔截,損失了大量的人口以及物資,不過好歹是讓“晉陽”又增加了約七萬左右的人口,并且以青壯的數(shù)量居多。
孫武抵達“晉陽”郊外時,事先已經(jīng)掌握了相關(guān)的情報。
目前“晉陽”城內(nèi)幾乎沒有了閑雜人等,也就是與作戰(zhàn)無關(guān)的人遷徙走,留下約四萬左右用于防御作戰(zhàn)。
在“晉陽”周邊,除了原先就有的兩座營寨之外,新起了四座看上去規(guī)模不小的營寨,加上這些營寨的兵力,合起來約是十萬左右。
這些營寨分布的方位很講究,基本占據(jù)了有利地形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布置方面可以達到一種遭到攻打都能互相支援的布局。
“趙氏擁兵十數(shù)萬?”孫武太了解這種操作。
吳國就很經(jīng)常不管兵源素質(zhì),但凡能拿得起武器就裹挾進入軍伍。
趙氏在“晉陽”本來就有不少人口,再有后來集中過來三四萬青壯,垂死掙扎之下武裝起十多萬人,好像還是一件挺能理解事情。
孫武并不因為趙氏在“晉陽”武裝十多萬人而驚懼,相反聽后直接就是一串大笑。
這時候,是不是需要有人捧場,問一句“為何發(fā)笑”呢?
智徐吾還真就給問了。
孫武說道:“趙氏缺糧,怎敢大肆集兵?”
根本不用怕趙氏缺糧是假消息,他們先是連續(xù)好幾年征戰(zhàn)不休,后來封地更是遭到瓜分,不說原先的儲備被大量消耗,后來封地被瓜分不止儲備損失,連帶生產(chǎn)也被迫終止。
趙氏后來一直向各個家族借糧,韓氏給予的支持力度最大,其余幾個家族多少會意思一下,礙于趙氏可生產(chǎn)耕地短期內(nèi)失去太多,光靠其他家族接濟也是杯水車薪的局面。
智徐吾說道:“趙氏本欲伐代。”
孫武已經(jīng)將那個計算進去,說道:“趙氏或有可供四萬大軍食用一年之糧,十萬大軍食用便是不足四月口糧。”
那么算好像也沒有錯?戰(zhàn)爭一旦真正爆發(fā),省吃儉用根本就不頂事,真正開打需要的敞開了供應(yīng),免得軍心遭受打擊,還有鼓舞士氣的作用。
孫武說道:“大軍后撤二十里。”
智徐吾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
趙氏缺糧卻武裝了那么多人,急于交戰(zhàn)的會是趙氏。原因?他們的糧秣支撐不了太久,想用損失去換損失,能夠逼得智氏和談就更好了。
與此同時,人在“晉陽”的趙毋恤得到智氏大軍逼近卻又后撤的消息。
聽到那個消息,不止趙毋恤臉色變得陰沉,決策層的人也是臉色不怎么好看。
他們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極力武裝出更多人,想就是跟智氏打不計傷亡的消耗戰(zhàn),一方面是糧食支撐不了太久,再來就是展現(xiàn)決心再逼迫智氏和談。
只要智氏放棄滅亡趙氏,魏氏、狐氏和鐘氏基本不會跟趙氏死磕,到時候再找韓氏轉(zhuǎn)圜一下,也許趙氏必死的局面就能得到更改了。
一旦讓趙氏繼續(xù)存在下去,很多事情誰能說得準?也許未來的某一天趙氏能緩過勁來,又或者趙氏變成智氏、魏氏其中一家的盟友,滅亡的家族卻是變成智氏或魏氏。
世事無常講的就是一件事情沒有成為最終定局,一切就屬于皆有可能。
智氏的大軍往后撤,一下子就搞得趙氏會挺難受了。
趙毋恤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