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12章:別裝了,都不是好人
晉國的兩個軍團集結在“大荔”并不顯得擁擠。
這個是筑城的地方會選在地勢相對開闊的地方,再來周邊肯定要有農耕的土地,不然僅是依靠外部供養,當地的生活成本會高到離譜。
目前晉國與秦國的邊境并不是只有一座“大荔”城,再往西還有“輔氏”,過了洛水則是幾百里空無人煙的曠野了。
曾經這里是有一個叫“芮”的國家,后來在秦穆公時期遭到兼并,更后來土地被晉人占了。
數百年的紛紛擾擾,有太多的周王室分封國被兼并,他們先后被遺忘。
比如智瑤率軍離開“大荔”渡過洛水之后,他們腳下叫作“彭戲氏”的土地就曾經屬于戎人,更西邊則是被稱呼為“蕩社”,“蕩社”也是戎人的一支,他們全是被秦軍所消滅的勢力。
那些都是秦國東出沿途消滅的勢力。
之所以說是勢力,主要是戎人并沒有建國,以部落形式分散過著逐草而居的生活。
后世說起分封都覺得周王室是在干自取滅亡的蠢事,忽略了諸夏大地原本有著太多的戎人和狄人,又遺忘了這些狄人和戎人正是被周王室的分封國一個個所消滅,才有了后來被稱之為“諸夏”的文化在這片土地成為主流,土地上的人也是換了一茬又一茬。
自然了,遭到異族消滅的分封國也不少,只能說諸夏文明的存續顯得挺容易的。
正兒八經地來說,恰恰是有周王室的分封,才有了被稱為“諸夏”的族裔拿命去開拓生存空間,哪怕后面有些分封國壯大起來,他們再怎么互相不斷地攻殺,真不能說分封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有些人不理解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什么會那么牛逼,一提起貴族腦海里不是各種奢華就是窮兇極惡,全然忘記正是這些人的家族帶頭搶了異族的土地,再帶人將那片土地開荒出來。
拿智氏來說,出現得比較晚,又是作為荀氏的小宗,別忘記智氏在“長狄”的經營,使得這片土地成為諸夏文化體系下的一片土壤。
以為智氏是很輕易就拿下“長狄”的嗎?并不是的。
智氏經營“長狄”期間每天都在死人,有的死于跟狄人的戰斗,有的因為水土不服而死去,或是死在野獸的襲擊,付出的代價可能不大,不能將這些代價全部無視掉。
現在那片土地是智氏所有,某天則是會變成大家擁有。
其余地方也是一樣,或許一時間會讓某個家族得利,土地總歸還是會屬于后人的福利,誰都有可能去享受“先人”開拓的成果。
所以了,一開始有“氏”的家族真不是什么負面,相反是一種他們應得的榮譽。
開拓期間指定不是只有一個家族幾個人獲得好處,要不然大夫家大夫怎么來,國人又是怎么出現的?說白了就是這些人拋灑了熱血與汗水,一樣獲得了努力之下的回報。
所以了,沒有誰的忠誠是平白而來,他們之所以效忠家主,某種程度上是保衛一起努力來的成果。
“這片土地一直沒人,還是后來秦人被打得縮回去,晉國一直忙于跟楚國爭霸,使得土地的開發就這么被擱置呢?”智瑤站在戰車之上,一眼看去到處都是植被的曠野。
趕路嘛,智瑤毛病了才騎馬,乘車舒服多了。
現在到處都是一片綠色,并不是一眼看不到盡頭的黃土。
某天這片土地變成布滿黃土,大河也要被改稱為黃河了。
過了洛水來到西岸,位處渭水北岸真的就是一片空曠,數百里之內一座城邑都沒有。
更早時間之前會有屬于白翟狄人部落來到這里放牧,后來晉國在“大荔”以北的洛水東岸連續筑城,確認土地歸屬權之后立刻攔住了白翟的南進。
在晉景公當政時期,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