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31章:該霸道時便霸道
關于智氏父子遭到刺殺的事情被重新提出來,反正再怎么樣智氏都不會吃虧,愿意認可哪一種說法都能當作刺向懷疑對象的利劍,更可以采取模擬兩可的態度來引而不發。
衛國怎么死的?他們就是無法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參與刺殺智氏父子,礙于智氏的實力比衛國更強,然后衛國死了。
那一刻,進行刺殺的真兇一定是驚疑不定的態度,納悶衛國是不是真的參與了刺殺智氏父子,緊張自己的刺殺行為有沒有暴露,變得小心翼翼的同時,哪敢去對智氏滅掉衛國有反對意見。
另外一點,哪怕沒有派出刺客的家族或國家,他們一來是忌憚智氏的實力不敢出聲,更多的是不想引火燒身,只能去當沉默大多數的一員了。
前來共襄盛舉的楚國使節是子期,得知田乞也在“譚”地,見到智瑤就說道:“叛逆既在,為何不予誅殺?”
別說,殺死使者這事,楚人真干得出來,并且已經不止一次做過,只是以往只會殺死南方諸侯的使節,暫時一次都沒有對中原列國干過。
楚國的區別對待不是沒有其內涵,他們想要爭霸就不能拿在南方的那一套用在中原列國身上,要不然就是自己斷絕邦交渠道。
智瑤聽到子期那么說,心想:“難道楚國真的派人刺殺我?”
別怪智瑤會這么想,田乞是齊國的叛逆,楚國在爭霸期間是有跟齊國暗通款曲,交情應該不至于到齊國出現叛逆,楚國喊打喊殺的地步。
所以,楚國是不是因為坊間出現他們參與刺殺智氏父子的言論,恨田乞不早點去死呢?
只是,子期好歹是楚國的司馬,算是頂級高官之一,沒道理不懂什么叫不打自招,不至于因為田氏在坊間放出楚國參與刺殺智氏父子的言論,干這種自曝的事情吧?
“彼時晉卿與我商談盟好,我維護晉卿尚且不及,怎有刺殺之舉?”子期看到智瑤露出了狐疑的表情,講起了當時智瑤是晉國身份足夠高的人之中,是唯一那個提議跟楚國修好的人。
以常理而論,智瑤提議晉國跟楚國修好,確實對面臨吳國極大壓力的楚國有利,他們是應該給出正面積極回應,不應該在那個時候刺殺智瑤才對?
不過,考慮到智瑤曾經率軍破壞楚國吞并陳國行動,并且還率軍進入楚國境內肆虐,也能夠算是有深仇大恨,有楚人刺殺智瑤又顯得比較正常。
當前時代背景之下,南方列國的刺殺之風盛行,發生刺殺次數最多的是在吳國。
然后,吳國將刺殺風氣帶到了周邊的國家,楚國從某種程度上是被“感染”了。
智瑤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問道:“楚軍何時北上?”
子期是來了,只是帶來了五百多人,大部分還是照顧飲食起居的仆從,武士不到兩百。
沒有記錯的話,也就是前年而已,晉軍還在渭水南岸殲滅了三萬楚軍,兩人暫時卻是對那件事情提都不提。
作為勝利者的智瑤不提能看做是謙遜,其實就是一碼事歸一碼事而已。
子期或許會提,只是楚國作為戰敗的一方,提出來多沒面子,也會影響到這一次楚國對齊國的干涉權。
如果沒有去年楚軍在渭水南岸的大敗,以子西迫切想要培養白公勝的實情,前來“譚”地人選絕對會是白公勝。
之前是不是提到了“共襄盛舉”這個成語?事實上也是那樣,齊君壬薨逝前伙同逃亡的公族一塊將齊國端上了桌,傻子才不湊過來大塊朵頤,對他們不是一次盛宴又是什么。
子期臉色變得有些難看,說道:“不日便來。”
智瑤一臉困惑地問道:“可是吳、宋不愿放行?”
楚國跟齊國不直接接壤,他們的軍隊想要北上,少不得跟宋國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