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44章:好大一根粗大腿!
今天是兩章兩發。
……………正…………文……………
智瑤并沒有將“渭水之戰”俘獲的全部楚人交出去,僅是愿意讓楚國贖回其中的七千五百人。
雙方就怎么贖回商談了很久的時間,并不是糾結其它什么問題,在于一些細節方面。
首先,智瑤希望楚國能夠允許以晉軍的體系去安排這一支楚軍,也就是用晉軍的編制,不再是楚國的體系。
僅是關于用什么方式去重組軍隊這一點,智氏就跟楚國爭論了半個月。
楚國并不愿意承認自己在軍隊體制上輸給晉國,覺得他們自己的編制就挺好,不需要效仿晉國。
晉國脫離周王室的約束是在欒書擔任“元戎”時期出現。
欒書喜歡搞陰謀詭計,有一個“老陰逼”的諢號,看待事情卻是極有前瞻性。
當時的晉國在各方各面已經成長起來,面對楚國的崛起,外加周邊列國的動蕩不斷,認為周王室的編制已經不再適用于晉國。
在欒書的提議下,晉軍做出了擴編的舉動,也就是一個“兩”還是保留一乘戰車,緊隨戰車的步兵卻是從二十二名變成七十三名。
那個時候,晉軍一個“兩”是一乘戰車在內的七十五人,一個“卒”四乘戰車在內的三百人,一個“旅”二十乘戰車在內的一千五百人,一個“師”一百乘戰車在內的七千五百人,一個“軍”五百乘戰車在內的三萬七千五百人。
可以說,正是因為欒書對晉軍的改革,奠定了晉國往后對上中原列國都像是毆打小孩子,屢次跟楚軍交鋒總算也不用受困于周王室那種軍隊編制,搞得兵力總是不足而面臨窘境了。
必須了解的一點是,以當時的時間節點,其實也就晉國、齊國和鄭國在總人口、經濟、糧食產糧這三方面支撐下,擁有組建大規模兵團的能力。
齊國想學但是被晉國立刻摁著打,屢屢被卡住也就放棄了。
鄭國則是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乃至于都變成了老牌投降國,國力一再衰弱之下,軍隊編制擴增自然也就沒了影子。
時間過去那么多年,晉國還是在享受著欒書對軍隊擴增的好處,某種程度上也要感謝趙盾擔任“元戎”時期讓晉國走向軍果主義的路線。
智瑤之所以要求楚軍用晉軍的編制,看著好像是在幫助完成一種“進化”,然而卻是一種包藏禍心。
楚國的體制跟大多數國家并不一樣,尤其是在軍隊的組建方面,他們當然有建制這么一種體系,不過只有“王師”才存在嚴謹的建制,比如那一支“左右廣”;其余的楚軍是貴族帶來多久就自成一部,搞得每一部的楚軍數量都不固定,統帥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麾下有多少數量的大軍也就成為一種關鍵,偏偏想要知道又很困難。
最后還是子期進行了妥協,同意智氏讓那一批楚軍按照晉軍的編制進行重組。
目前,晉國智氏重組的那一支楚軍,他們正在與吳軍酣戰。
同時,智氏一樣是在跟吳軍爆發交戰。
“誰不知道編制的完善能夠有效提升戰斗力,要命的是那些貴族絕對不愿意讓事情辦成啊!”子期看到了同樣是楚人,由智氏重組后卻是展現出了擁有紀律的一面。
如果子期沒有全程參與重組,或許會懷疑那些被放歸的不是楚人,臨時被晉人掉包,事后才會再次掉包成為楚人再放歸。
楚國為什么衰弱下去?不就是某一任楚王失去了對貴族的控制,導致新一任的楚王無法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對抗吳國,搞得連都城都被吳軍攻陷了嘛!
那些貴族并沒有叛亂自立,他們就是對楚王的命令能推就推,不能推就陰奉陽違,多數的貴族聯合抗拒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的楚國不衰敗才是有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