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56章:好事以及壞消息
即便智氏再怎么關注代國與趙氏,無論發生了什么事情,消息還是需要延遲一段時日才會傳到智瑤手上。
看情報的等級,越是緊急的情報,送到智瑤手上的時間就會越快,到底多快就看兩地相隔多遠,路途上的路況怎么樣了。
智瑤早就對派去的細作有所交代,對情報等級進行了劃分,也就等于在代國或趙氏的智氏細作對即將發生什么有心理準備。
這一次,智氏的細作在某種程度上被智瑤給誤導了。
怎么說呢?智氏的細作事先對趙氏或代國將會發生什么事有心理準備,他們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判斷,面對趙氏果然對代國動手的局面,思維就會偏向智瑤事先做出的論斷。
結果是,智氏的細作發現趙氏對代國真的動手,他們會更加注重趙氏在干清理代國上層的事情,哪怕窺探到趙氏在安排遷徙的事情也會忽視掉。
因為“一切盡在掌握”的錯覺,智氏的細作對情報的重視程度就會采用常規級別,并且因為“先入為主”的關系,哪怕是發現了一些怪異之處,他們因為注意力核心的傾向,對那些怪異之處的重視也就不會太高。
那么一搞,除非是有誰的腦子率先轉過彎來,又或是趙氏做的一些事情跡象過于明顯,要不然智氏的細作會一直慣性思維下去,等待發現不對勁的那一天,依靠細作的力量無法做到阻止,將情報送出去自然也來不及召喚大軍阻止了。
所以,遠在“鄴”的智瑤在趙毋恤行動之后的第十二天接到了趙氏對代國動手的情報,智瑤光看線報并沒有關于趙氏在做遷徙準備的提醒。
“果然動手了,時機還選得挺好?!敝乾幮南?。
說時機,智氏不是開始在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嗎?一旦智氏有大舉搞內政的動作,顯然停頓下來會出現損失,外部出現的事件不是太大,肯定不會停止內政的建設。
哪怕是需要做點什么,智氏的大工程已經啟動,投入軍事使用的資源絕對會減少。
在沒有情報的支撐之下,智瑤怎么都不會想到趙毋恤會選擇遠遠逃遁,思考的方向必然是智氏什么時候出兵代國最為合適。
比如現在,智瑤已經知道代君雍受到趙毋恤的邀請去夏屋山以北,并且還知道代君雍已經被殺,推斷的是趙氏起碼需要三個月才能席卷代國全境。
趙毋恤能夠在三個月吞并代國的前提是,他用了卑鄙的手段一下子清除掉了代君雍和一些代國的重臣,哪怕代國還有其余高層,后面還有趙氏突兀動手,哪有多余的時間讓代國幸存的貴族及時回過神來。
“代君一死,趙毋恤沒有道理會放過代國儲君以及其他重臣,看來刺殺手段也要在北方大行其道了?!?
事實也如智瑤猜想的那般,甚至針對在“代”的代國儲君以及重臣的刺殺,要比趙毋恤對代君雍動手早執行上幾天。
看完消息的智瑤很快就將事情放到一邊,注意力轉到了對水渠的建設上來。
智氏今年要啟動的工程是開挖一條鏈接雞澤和大河的水渠,中間地段當然就是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包括了分叉出去的那些水渠。
得益于智氏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有過相似的工程,相關的細節或許會有變化,大體上仍舊一樣。
因為相似的關系,智氏已經培養起了相關的人才,對于勞動力的調動以及物資的儲備,自然會有更多的準備。
“聽說吳國挖運河和筑城一共動用了五十多萬人?”
“那可是來自吳國、越國、魯國、莒國、邳國、郯國……等十來個國家的五十多萬人,可見夫差對小弟的壓榨有多狠?!?
需要先了解當前是什么年代,才能知道動用五十多萬人服務一個工程有多么夸張。
絲毫沒有扯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