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62章:原來是這樣
原版歷史上的智瑤經營有方,并且還極為驍勇善戰,就是為人方面實在過于囂張和跋扈,得到一個腦袋被砍下來做成酒器的結局并不顯得冤枉。
人的性格幾乎可以決定其一生,乃至于下場都能提前預測。
容易飄的人肯定難以落地,一時的崛起幾乎就能注定悲慘也要隨之而來了。
“不要封地,沒有提出要求,他們到底想做什么?”智瑤一陣聊下來,還是沒有品出什么頭緒。
知識有迷障,其實人的思維也有。
在智瑤看來,智氏當前沒有那個實力橫掃天下,以一家之力對付魏氏和韓氏的結盟,哪怕最終獲勝都會蒙受不少損失,別提一旦魏氏和韓氏結盟跟智氏開戰,外部列國也會伺機而動了。
這個其實是兔子的通病,思維里的想法就是除我皆敵,沒開打之前先做好了迎接最壞結果的心理準備,思維中打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單挑全世界而去的。
一開始就奔著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決心,肯定會覺得做再多的準備都是不夠,從而明明自己已經很強大,還是會有覺得自己挺弱小的錯覺,殊不知他人是多么的忌憚。
就實而言,魏氏和韓氏真的很害怕智氏,尤其是智氏已經差不多解決齊國,近期更是一舉逼得趙氏再次遠遁。
這樣的智氏強大到令人與之相處起來呼吸困難,偏偏無論智申或是智瑤都表現出一副“我很弱”的謙恭,使人懷疑智氏是不是在憋著什么壞。
而事實上智瑤確實在憋著壞,他越是謙恭,其他人沒見過這種強者,更多是難以猜測到底有什么意圖,很難與之進行相處。
以當下的社會規則,強者有權去分配一切,并且弱者要懂得做人,也就是該進貢就進貢,裝傻是一定會挨揍的。
韓氏明顯拿秦國和白翟的聯合有點沒有辦法,他們不止害怕智氏發難,還想著能不能得到智氏的幫助用于西擴。
關鍵的一點,哪怕智氏依舊作壁上觀,韓氏更應該交好智氏。
魏氏對智氏的恐懼感會比韓氏低一些,問題是連續三年南進的成果也不大,認為應該擺正姿態,可別智氏沒有提出進行貢獻,自己裝傻充愣。
另一個事實是“陰”地和“呂”地已經被智氏完全包圓,上一次魏氏在智氏的支持下拿了“溫”地卻是回報不足,恰好智氏在解決驅逐趙氏之后進入如日中天的狀態,怎么都該有所表示了。
如日中天?是的,沒錯,智瑤的思維中,智氏不過是小有成果,距離完成最終目標還有點遠,然而在外人看來就是有了如日中天的威勢。
智瑤那種想法與身體力行,其實也搞得智氏的族人以及家臣很茫然,納悶智氏真的很弱小嗎?要不然智瑤怎么還是那一副隨時會面臨危急的模樣,又驅趕著族人與家臣各種朝夕必爭。
拿大肆開發來說,一代人搞一次其實也不差不多了,一次大搞之后就將進入沉淀期,一生不會再次大搞建設,智瑤卻是時隔不到十年連續開啟了兩個大工程。
辛虧現在還是春秋晚期,沒有與民休息的說法,包括依附的家族以及黎庶習慣了唯命是從,要不然什么窮兵黷武和勞民傷財的帽子早被戴在智瑤的腦袋上了。
不對,窮兵黷武和勞民傷財的帽子會戴在相當多諸侯的腦袋上,然后忽略不頻繁發動大戰以及進行各種工程,國家能不能繼續生存或壯大,生產力有沒有得到提升。
凡事不能只看一面,帶著立場的評論本身就有失公正。
事實上,窮兵黷武這詞的出現本身就不光彩,無非就是看著別人吃得滿嘴流油,自己一無所得而各種羨慕嫉妒恨。
漢武帝不打匈奴,匈奴就不打漢帝國了?
漢軍屢次出征不是一無所得,在境外消滅了敵人,帶回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