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五萬去“鄢陵”跟魏氏打了一戰。
到了當前的國際局勢,早不是說借道就借道的歲月,各國也從建設城邑表達對當地主權歸屬,變成了根據山川河流的標志確認主權的相關歸屬問題。
相信不久之后,界碑這玩意很快就會被搞出來,立在各條道路上向各國表達越過界碑就進入自己的疆域。
不要小看界碑的出現,等于說諸夏這邊又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各國不是那種沒有靠近某國的城邑就等于不算過界的歲月了。
正因為時代處在變革階段,宋國還愿意借道給楚軍,證明了兩國肯定有合作的需要。
那么,宋國跟楚國取得了某種程度上的互信,為什么這一次不去求援本就有互信基礎的楚國,會來找關系一度破裂的晉國尋求幫助呢?這就是智瑤認為的一個坑。
“楚、吳皆有介入鄭宋糾紛舉止。如鄭宋交戰,恐有演變為四國大戰局面。”
“楚國因白公憎恨于鄭國,合宋攻鄭乃是所需。”
“吳國短時并無北上之意,亦需拉攏宋國,且不愿鄭國就此衰弱。”
“獨有一國合宋,事必可成。”
“如若楚國、吳國皆欲爭取宋國,事不可成,宋國或成楚國、吳國之敵。”
“此乃鄭國生機,鄭國君臣怎會無有所動?”
宰予在侃侃而談。他是兩個多月前回到晉國再繼續給智氏效力,期間智氏這邊察覺到鄭國有異動,智瑤也就派遣能說會道的宰予前往宋國。
鄭國有異動,智氏卻是關注宋國?這種操作方式看上去很奇怪,可是只要了解到鄭國針對的是宋國,再來看智瑤的布置,事情就能說得通了。
目前還有一個門徒在南方為智氏做事,那就是曾經為智氏負責越國事宜的子貢。
這些門徒有點意思,參加完孔子的喪禮之后,顏回等以追求道德層面的門徒決定留下守喪,其余各有追求的人則是四散。
子貢、宰予、冉有、子夏、子游等一些人來到晉國,決定在智氏給予的舞臺上各種發揮。
子路和一些門徒則是決定留在魯國發光發熱。
更有一些人去了宋國、吳國、齊國、楚國等一些國家,在諸侯或封號大夫給予的舞臺各展所長。
必須明說的是,門徒的境遇要比原版歷史好很多。在原版歷史上,僅是少數的門徒能夠獲得舞臺,更多不被錄用;而這個版本的歷史,智氏重用了門徒,并且智氏的崛起速度很快,導致很多諸侯還是愿意用一用門徒,接下來就看被任用的門徒堪不堪用了。
不管智瑤對門徒的印象是什么,采取用其才能的方式就好,何必糾結其它呢?
所以了,子路來智氏歸還城邑等一切,智瑤雖然沒有親自出門,還是給予了好聚好散的處理方式。
聽說子路在魯國也成了封號大夫,只不過依舊是三桓中季孫氏的附庸模式?
智瑤對子路的關注會持續幾年,一旦子路有拿智氏的知識用在魯國的各項建設上,到時候就是智氏發兵魯國的那一天了。
“如此說來,鄭國多事矣。”智瑤講了一句廢話。
不正是因為察覺到那種趨勢,智氏才不愿意多管閑事的嗎?要不然的話,哪怕智氏需要處理齊國,還有其它的事項要忙碌,并不是完全無法插一腳。
宰予笑呵呵地說道:“如魏氏干涉,便是五國糾纏。”
智瑤愿意賭五毛,局面應該會演變成楚國、魏氏聯合宋國對付吳國和鄭國的聯合,接下來鄭國也將再一次變成互相拉鋸的戰場。
有了楚國與吳國的參與,僅是依靠魏氏根本擺不平,到后面免不了晉國其余家族的出力,屆時無法取決于魏氏自己的意愿,必將會在智氏、魏氏和韓氏的盟誓上拉開一個口子。
這個就是實力不足夠應付場面的尷尬之處,明明都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