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404章:先溜為敬
智瑤的帳內案幾上擺著各個諸侯國的調兵令箭,腰間也懸掛著諸侯給予的通關印璽,等于說是掌握了列國的軍權,怎么不能是縱約長了呢?
其實,智瑤現在獲得的權限比蘇秦還要高,至少各諸侯沒給潼關印璽,只是給了蘇秦一個新刻的印章,調兵令箭更是沒有給一支。
另外一點,各個諸侯國的統兵將校,他們在今時今刻絕對不敢違逆智瑤,遠比蘇秦當一個名義上的縱約長有權多了。
其余擔任過縱約長的楚懷王、楚考烈王、齊湣王、魏信陵君、公孫衍……等,或大或小的合縱約長,能指揮的其實也就是本國的軍隊,他國軍隊講實話是不鳥的。
僅以為人臣的成就而言,智瑤早就有了不少高光時刻,掌握列國軍權的這一次只能說一般般了。
為什么那么說?主要是水份太大,像是邳國、郯國、杞國、陳國這種湊數的國家再多也沒有屁用,莒國和蔡國倒是夠資格搖旗吶喊,真正有點用的也就越國和宋國。
當然了,再算上魏氏和韓氏,兩個家族擺出來的實力比那些國家稍微強一些,即便是狐氏或鐘氏都頂得上莒國的實力了。
并不是說宋國或越國很弱,只是晉國著實太強而已。
比如宋國,他們的總人口應該有一百八十萬左右,經濟實力十分雄厚,軍隊戰斗力其實也不差。
若是宋國差勁,他們根本無法在“百年戰爭”中幸存下來,后面也會在吳國的侵襲下消亡了。
崛起之后的吳國,他們滅掉的國家挺多,短短二十來年將疆域擴大了三倍啊!
越國現在則是真的有點弱,看他們后面能不能消化從吳國獲得的疆域和人口,一旦能夠及時消化的話,也許就是另外一個吳國了。
面對文種真的率軍進入“新鄭”并控制了一個城門,其余人依舊是反應平平。
鄭國的“新鄭”是一座堅城,最外圍的城門就有九座,并且有著九道防御線。
就問吧,僅是控制一個城門有什么用?
在“新鄭”這邊。
文種與罕達并肩站立著,居高臨下遠遠地看著正在遭受圍攻的鄭軍。
話說,一個偷襲者和另一個防御者,他們怎么并肩站在了一起,看似也不像誰被誰俘虜了。
事情的進展其實挺詭異。
喬裝打扮后的越軍前來騙門,一開始就被罕達所識破。
原因?一支殘兵敗將,不管穿著怎么狼狽,每一名士兵的武器沒有丟就是最大的破綻;再則說了,越人的身高是硬傷,他們的普遍身高不超過一米六啊!
鄭國是中原腹心,講實話就是中原這邊的人普遍會高大一些,尤其是有資格作為士兵的人,哪個人的身高低于一米六五了?
所以,平均身高低于一米六的越人偽裝成鄭軍,再怎么不注意都無法忽視身高上的差距,看到一群最高一米六多,太多身高一米五多的人過來,第一眼就會察覺到不對勁了!
罕達正好就在城門邊上,要死不死地還認出某乘戰車上的文種。
當時,罕達很激動地迎向文種,行禮之后說道:“著實令達苦等。文大夫來矣!”
罕達的一句話嚇得文種腿都軟了。
隨后,罕達又問道:“楚軍為何遠去?”
這一句話問得文種腦袋上出現一排問號。
所以是怎么回事?
慢慢地,文種利用話術搞清楚了狀況。
昨天夜里有人來到“新鄭”這邊,投書說楚國、越國和鄭國已經結盟,并且預告了諸侯各營必定會發生大亂的消息,后來各國的營寨也真的發生大亂,著實令鄭國君臣對楚國、越國要跟鄭國聯盟的事情深信不疑。
由于罕達太真誠,一臉的期待也根本假裝不出來,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