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終于踏上了歷史的拐角,自此以后從一個中央集權制度走向了更為散亂的封君制度。
沒開玩笑,說集權的話,歷史上最先嘗試集權的就是楚國,從楚武王開始,之后的幾代君主先后努力,君主抓住了絕大多數的權柄。
第二個效彷的是吳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楚國和吳國的一國之君是唯二可以任意處置臣子,也能越過臣子去調動封臣之臣的國家。
現在,吳國沒有了,楚國開始自己挖掘墳墓,原國立國之后真正的危機也降臨了。
“楚軍若是北上,兵力或可多寡?”司馬穰苴現在擔任中尉。
原國的中尉跟西漢時期職責相同,不過在原國卻是九卿之一。
孫武說道:“各地封君方得實惠,需以展現誠意,多數必率眾聽命。”
拿白公勝擔任楚國令尹時期的情報來推測,當時被定義為叛逆的貴族不少,他們曾經合兵十二萬對抗中樞的八萬討逆大軍。
楚國內戰不一定會減少這一次北上的可用兵力,原因是戰爭必然會使得各個家族擴軍,沒有拿來打內戰的話,中樞想要復仇,地方想要展現實力,相反極可能增加楚國的可用士兵。
戰爭一打,士兵的數量增加,絲毫不值得奇怪??!
尤其是楚國對兵源的要求不像其他國家那么嚴格,老早以前還老是拉蠻人北上,乃至于動用過奴隸參戰。
孫武說了不少自己的所知,最后猜測道:“今次,楚軍北上或有三十萬之眾?!?
多少?
三十萬!
現場一時間變得有些安靜。
別看智瑤曾經搞過一次大活動,集結起來的士兵將近五十萬,其實真不能作數。那一次的五十萬士兵當中,能拉出去野戰的兵力不會超過八萬,后來情況才慢慢有所改變。
三十萬楚軍北上?服務于后勤的民伕該有多少,隨軍的輔兵怎么也有個一二十萬,豈不是要呼啦啦四五十萬人北上???
當然了,楚國的情況有點特別,他們在某些時候其實并沒有隨軍輔兵,戰兵和輔助人員是統一算作出征人員的。
不管怎么說,孫武的一句話給予眾人不小的壓力。
程朔問道:“諸侯之中,誰將與我為敵?”
孫武說道:“秦國、代國必為其二,鄭國或被逼迫,余下不足為慮?!?
那么就是原國不光要應付極可能人多勢眾的楚軍,西部和北部也將面臨威脅。
智徐吾說道:“趙氏偷竊我家……我國戰法,敗之不難,追之不易?!?
這算是智氏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智瑤最先大規模使用騎兵,并且拿出了馬鐙和馬鞍,不知道馬蹄鐵的秘密泄漏了沒有,總之學得最好的就是趙氏。
學了什么?就是利用騎兵的靈活機動不打正面交戰,趙母恤將偷襲戰術學去用在草原諸多部落,聽聞用得非常不錯。
趙氏騎兵在草原諸部落一再使用并完善戰術,乃至于在智氏的原有戰術上進行創新,后來原國騎兵與趙氏騎兵交鋒,發現趙氏騎兵越來越滑不熘丟了。
當然,并不是說原國騎兵打不過趙氏騎兵。
如同智徐吾說的那樣,趙氏騎兵根本不敢跟原國騎兵正面交鋒。
這樣下去,原國不及早消滅趙氏,或是將趙氏驅趕得遠遠的,日后也許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麻煩。
智徐吾說話的時候看著智瑤,沒敢埋怨智瑤有點像是故意放縱趙氏,有的只是一種不解。
話說,智瑤有對趙氏特別留情嗎?要說有留情也僅是對趙伯魯,其余真的沒有特意留什么情面,純粹就是趙母恤太過警惕和狡猾罷了。
智瑤說道:“寡人于趙氏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