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之后,西漢對儲君的教育是什么模式?大概就是一種“混不羈”的半放養吧。
也就是說,西漢儲君可不是只能待在宮城,能夠借母族某個侯爵,或是某親近重臣的名頭,不那么勞師動眾到處亂竄。
而漢文帝之后的前幾代儲君一般都挺混不羈,漢景帝劉啟用棋盤砸死過親戚,漢武帝睡過淮南王的翁主并且好男風,接受正統教育的劉據純屬失敗例子,漢宣帝幼年的經歷非常坎坷,基本從漢元帝這一代開始進入到一代不如一代的現狀。
“決不能長于婦人之手,并且不能讓宮城變成一座富麗堂皇的牢房!”智瑤覺得這個可以作為祖訓。
為什么第一代開國之君都顯得牛逼?因為他們不牛逼會成為其他競爭對手的墊腳石。
從第二代開始,越是順風順水的君王就會顯得更加平庸,乃至于成為昏庸無能君王的機率無限大。絕不是他們不想努力,從小打到沒有接觸過多少人,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宮城的天空,沒有實際去經歷過其它方式的生活。
一個人有什么經歷顯得很重要!
尤其是作為儲君,若是只待在宮城沒動彈,聽到和看到都是由他人轉述,等于就是別人想讓他們知道的事情,簡直太容易被限制或操控了。
智瑤比較突然地問道:“設郡之事,各地可有波折?”
孫武正在思考怎么進行接下來的戰事,勐然間被問起這個話題,一時間有點沒能反應得過來。
在“縣”這個行政單位上面,姬周很早就設立了。縣在姬一開始周是直屬天子的直轄地,后來演變成為某個無法封國公卿的食邑,只是公卿只有經濟權益,其它權益在天子手中。
至于“郡”這個行政單位則是智瑤的“首創”了。
智氏已經化家為國,進入到破家為國的階段,大量的封地肯定不能分封給子嗣或親戚,設立郡縣再直屬中樞管轄也就勢在必行。
這個“郡”的行政單位拿出來,打從事實上就是一種時代的分界線,以后一國之君不再僅限于仰仗貴族的自覺,中樞可以直接將權力延伸到地方。
反應過來的孫武覺得智瑤不該問自己,要問也是問智徐吾、程宵等公族才對。
一切只因為智瑤執行郡縣制,沒有回收貴族封地或其它權利的話,影響到的僅是公族的利益。
而能夠反對郡縣制設立的公族成員,他們大多隨行南征。
“為了能夠將郡縣設立執行下去,您都把人都征召南下。他們現在滿腦子里除了戰事就是戰事,哪有余力去想東想西。”孫武心想。
這么看,智氏公族肯定有受到利益損害,并且還不怎么小?
孫武只能答道:“臣國中未有此類匯報。”
智瑤在一系列關于設立郡縣的匯報中,同樣沒有看到某個誰蹦跳。
這個真是能說得上話的人基本南下的因素,換作他們待在封地,本身不想干點什么,多少會有人蠱惑,一旦被架上去了,很多時候不想做點什么都不行了。
在智瑤的劃分中,原國將會出現雁門郡、太原郡、恒山郡、巨鹿郡、河內郡、上黨郡、河內郡、邯鄲郡、涇陽郡、臨淄郡、濟北郡、薛郡、河東郡以及京畿區。
劃分上或許跟秦一統之后有區別,按照諸夏的行政區劃分習慣,各郡轄地的區分應該不會太大。
諸夏的行政區劃分是什么習慣?絕不是按照經緯度拿筆一劃就完事,會很詳細地將山川地勢考慮進去,出現某個地方以地形來說更應該屬于甲郡管理,偏偏卻是劃給乙郡的狀況,一定是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再故意那么干的。
所以,劃分行政區這種操作,不止將山川地勢考慮進去,其實跟地方上的行政區在資源利用上有著比較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