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王室取而代之?這就讓韓庚有太多應該思考的地方了。
既然智瑤有那么大的志向,且先不論到底是不是大逆不道,韓氏總歸是顯得更安全了一些?
當然也能是韓氏變成智瑤必須除掉的一個家族,看的是韓庚接下來的表態,以及日后韓氏對命令的奉行情況。
“長達五六百年的統治之后,周王室已經不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禮崩樂壞之下連最后的遮羞布都掀開,沒有諸侯國愿意再奉行周天子的命令,確實是到了應該改變的時候了。”韓庚無比清楚這一點。
曾經,姬周取代殷商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一開始的時局其實挺艱難,后來才依靠名份逐漸掌控全局。
有那么一件事情卻是韓庚所能肯定,便是一人功成雞犬升天!
這是韓庚的固有思維所決定了的思考方向,認為一旦智氏取代姬周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一樣會大肆分封功臣,根本不知道智瑤內心的真實想法。
“如果原國成為新的天下共主,我再從中出一份力,獲得一個封國不過份吧?”韓庚這一刻想的是這個。
那也是既有的例子帶來的經驗。
畢竟,曾經幫助姬周定鼎天下的功臣,他們都獲得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封國。
“君上,若是遠襲楚國,臣以為五千騎兵與三‘師’兵力略少。”韓庚改了一種心態,更有盼頭之下,肯定變得更積極了。
智瑤先“哦”了一聲,再問道:“司徒以為多少兵力合適?”
韓庚卻是沒有第一時間回答,略作思考之后,說道:“理應國中再行調兵,騎兵多寡臣難以定數,不少于一‘軍’南下,方才穩妥。”
那么,缺少的兩個“師”怎么來?韓庚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這個。
在韓庚的意見中,韓氏可以再次征召,征集來的部隊可以頂替對魏氏殘余圍剿的友軍,也能干脆讓新征調的韓氏所部南下。
同時,韓庚認為狐氏和鐘氏還有余力,以其浪費今年的納賦名額,不如再次讓狐氏和鐘氏發布征召令,前來“新鄭”這個主戰場。
智瑤面對突然間變得非常積極的韓庚,心想:“人果然還是要有盼頭,不然做什么都不得勁,能應付就應付。”
原國并不是沒有兵力可調了,純粹是智瑤體恤民力,再來也是經過詳細計算與謀劃,出動認為合適的兵力。
簡單說就是,能用十萬部隊對付的戰事,沒有必要集結起百萬大軍,用最合適的數量能夠獲得勝利才是避免造成浪費的正確方式。
也就是智瑤仗著智氏本部的士兵足夠能征善戰,再來是軍備優良,少不得對一系列計劃信心十足,才有底氣這么行事。
完善的管理體系,隨時能夠根據戰場形勢抽調新的部隊增援。這也是智瑤最大的依仗!
智瑤笑著說道:“早做準備自然應該,新征大軍則是不必。”
三十多萬楚軍跟七萬左右的原軍較量,人多勢眾的楚軍還占不到任何便宜,一旦原國再大批增援南下,極可能將楚軍嚇得撤兵歸國。
若是楚國君臣認清實力懸殊的事實,發現原國調集更多的援軍南下,選擇看清事實進行撤兵,豈不是弄巧成拙?
韓庚這才明白智瑤在暗地里憋大招,想了想說道:“如此,臣請為南下大軍之‘將’,卿君上再委派國尉為臣之‘左’。”
原國繼承了晉國的軍事制度,一些思想肯定也是繼承了。
統率大軍的主將,再有一名軍左,歷來就是晉軍的標配制度。
到了原國的這一階段,軍左不再是單純輔左主將,或許還有監督主將的另一個職責。
韓庚知道孫武很厲害,尤其孫武對楚國的山川地勢并不陌生,并且孫武還知道哪里是楚國的薄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