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時期,糧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戰略物資,人類是需要吃飯才能生存下去的,如果一個王朝的糧食不夠吃的話,那么這個王朝很快就會陷入混亂,時間拖得久的話,王朝滅亡也不是沒有可能。
葉桓治下的遼州一直以來都對農業很是重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興修水利,遍布田野的水渠,在遼河的一個分支上更是興建了一座水壩用來蓄水,還有大量的水庫遍布遼州各地,可以說這兩年時間里,遼州就沒有停下過建設大型工程的腳步。
如果是其他勢力這么做的話,底層的民眾早就造反了,但是在遼州那些民夫巴不得官府永遠不要停止興修水利,因為興修的水利造福的對象正是他們這些老百姓,而且他們不是去義務服勞役,反而有錢賺。
沒錯,遼州的所有官府手上的公家活都是要給工錢的,這也是葉桓定下的規矩。
只要不是農忙之時,大量的農民就會轉變成勞工,修建道路,興修水利,建造城池等等,只要官府的活就能很輕易地招收到大量的民夫,除了能得到每天的工錢外,工地上還負責他們的一日三餐,這樣一來農民既能賺到一天的工錢,又能省下一天的糧食,這也算是遼州官府給予農民的福利待遇。
葉桓前世是金融學畢業,在這個世界沒有誰比他更懂經濟和金融的了,只有讓錢流通起來,整個社會的經濟才會有活力,每個人才能從中得到很大的好處,而不是官府把錢全部放在倉庫里面發霉。
遼州抄了那么多世家門閥的家,可以說整個天下沒有哪個勢力會比遼州更加有錢的了,而且遼州手里還有大量的糧食,秋收在即,等到秋收后又有一大批的糧食被官府收上來。
糧食太多,葉桓就讓官府給豐州和泰州兩地的民眾免費發放糧食,官府手里的錢財太多,不流通起來根本就一點用都沒有,但是葉桓知道不能直接對民眾發錢,直接發錢的話,壞處太多了。
于是,葉桓搞起了在遼州的那一套,那就是趁離秋收還有一段時間,那么就由官府組織大量的農民修建兩州的道路,修建新的水渠,新的水庫,在邊界上加固加高邊境之城的城墻,還有在豐州和泰州兩地各自修建一個新的能容納二十萬大軍的軍營。
可以說,葉桓的命令一下,豐州和泰州兩州一下子變成了大工地,到處都是轟轟烈烈干活的大場面,農民手里有了錢財后,他們就會去消費,那些商人,特別是遼州的商會嗅覺最為敏銳,他們馬上組織人手運輸著大量的各種生活日常用品來到豐州和泰州,有些干脆直接在工地上做生意,賺取農民手里的錢財。
葉桓自然很欣慰地看著這一切的發生,從官府手里流出去的錢給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帶去了好處,這才是一個社會正常的發展方向。
……
葉桓既然決定在秋收之后就進行建國稱王,那么他自然會提前發出請帖派出手下們去邀請各大勢力可以派出使者團到遼州觀禮,至于那些勢力會不會派出使者團到遼州,葉桓也不是太在意,反正就算到時候沒有一個勢力觀禮,建國稱王大典儀式還是會照常舉辦的。
其實在遼州軍對豐州和泰州動手之前,葉桓就派出了手下帶著邀請函去送給各大勢力的首領,只是魏國、草原王國、東齊帝國和南楚帝國收到葉桓的邀請函,他們根本就是一屑不顧,遼州就算是滅了一個柔族,但是在他們看來遼州勢力最終也只是能偏安一隅,根本就沒有跟他們爭霸天下的資格。
只是當遼州軍勢如破竹在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徹底占領了豐州和泰州后,那些大勢力的首領才像是剛接到遼州送來的邀請函一樣,他們紛紛對外表示肯定會派出使者團去遼州觀看遼州葉桓的建國稱王大典的。
葉桓心里很清楚那些勢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大炮這種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