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海軍的這批礦業設備也挺曲折的。
70年代初有關部門在沿海島礁上發現了磷礦礦藏,于是便想著對其進行開采以便增加國民收入。
介于當時國內先進礦業設備的落后,有關部門便于70年代中后期從西歐購入一批二手的礦業設備。
可就在有關部門準備設礦開采時,國際局勢風云突變,上級便把這個項目給叫停了,而當時這批設備已經運到海軍的倉庫,就等著借用海軍的運輸船送上海島,結果這一叫停就被滯留在海軍位于株江的倉庫里。
這一滯留就是好幾年。
期間經歷過幾次政策調整,之前籌備開礦的有關部門經過數次機構調整被拆解重組,早已無力將這個項目繼續下去,于是干脆把這批設備轉交給海軍。
海軍沒想到自己不過一個負責運輸的單位,最后居然成了接盤俠,一臉懵的同時,也是滿臉的愁。
畢竟海軍不是工程兵,要這些開礦的設備有個毛用?
好在株江的海軍倉庫只是個一般性的臨時倉庫,放在哪兒不影響海軍的戰備,于是堆在哪兒也就堆哪兒了。
當然了,這期間海軍也不是沒去找過下家,可一來購買的這批設備本來就老,二來又放置這么長時間狀態不太好,所以國內的那些礦業企業過來看看便捏著鼻子走了。
用某位礦業大廠領導的話來說:“這些東西拆了賣廢鐵還能值幾個錢,剩下的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可就這些被人當成破爛的東西,溫大偉卻當成了寶。
要知道這批設備當中一些挖礦、選礦的設備可都是出自西德的利勃海爾公司,部分設備則是法國阿爾斯通的,再加上愛立信和西門子的配套設備,可以說個頂個系出名門。
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批設備最大的問題就是系統的整合與配套。
這就好比是你把最頂級的樂手聚到一起,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指揮來協調和組織的話,哪怕單個樂手的水平再牛逼,合起來也不可能奏出一個調調。
海軍的這批礦業設備就是這種情況,法國的卷揚機配不上德國的傳送帶,瑞典的電力設施帶不動意大利的掘進設備……
類似的情況可謂比比皆是。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主要還是當時國內經濟太落后,又想盡快的發展,同時還不想太湊合,于是只能用這種比較擰巴的方案。
當然,按照當時的交易計劃,外方會派駐專家幫助有關單位進行相關設備的系統整合以及整機調試。
問題是,后面的項目不是被叫停了嘛,之后有關單位也被拆并,外國專家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沒了外國專家的幫忙,以國內的技術水平,不能說真的玩兒不轉,但要付出極大的資源和時間成本。
如果這批設備是全新的也行,弄好之后在礦場干個二、三十年也算值,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多都是西歐五十年代淘汰下來的老貨,而且很多零部件都已經停產,這樣的情況下在付出同樣的資源和時間成本就太不值當了。
所以這批設備在內行人你眼里真就跟廢鐵沒啥區別。
然而別人不行不等于溫大偉就辦不成,要知道在前世溫大偉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從事系統整合工作。
比如鉆井平臺上美國產品、歐洲產品以及國產產品怎么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持續平穩的運行;再有艦艇上俄國的雷達,西歐的作戰系統以及國產的武器系統怎么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還有潛艇內俄國的魚雷和導彈如何跟國產的作戰系統結合……
如此種種,可謂數不勝數,所以溫大偉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再加上只要給錢就干活的鄧凱,一直默默學習憋著大招的鄭德興,因此溫大偉對搞定這套礦業設備還是很有信心的。
只不過信心是一回事兒,怎么弄到手又是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