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永和帝又提了一點,說是朝廷可以臨時成立一個機構,專門負責協助編撰這部大典。
同時又說,可以讓孫禮代表朝廷主持這項事務。
他的心思周羽又如何不知?
簡單來說,永和帝作為大乾皇帝,這么大的一件事他怎么可能不從中分一杯羹?
不過周羽也不計較,畢竟這件事沒有朝廷協助的話,他一個人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有永和帝出面,自然是事半功倍,而且還能收錄不少宮廷珍藏的孤本。
于是,便笑著點了點頭:“皇上所言極是,不過臣認為孫禮的資歷還不夠,最好還是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學士,孫禮可以從旁輔助。”
“嗯,愛卿言之有理……”
這事,基本就這么定下來了。
接下來,永和帝雷厲風行,指派了朝中一位大學士撐頭,孫禮協助,臨時組建了一個大典編修機構,還專程設置了官衙。
畢竟這事不是三兩天,三兩月就能辦成的,預計得年時間。
在這件事情上,永和帝還是很聰明的,將孫禮推了出來。
畢竟這件事真正的領頭人是周羽,而孫禮是他的學生,一旦這件大事辦妥了,屆時可就是大功臣,升官加爵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可謂名利雙收。
周羽作為先生,自然也是面上有光。
接下來,永和帝又下了一道圣旨,號令各級地方官府全力配合,一是尋找一些失散在民間的古籍,二是招募一些人才參與整理、抄寫、編修。
這么做也是為了多收集一些書籍,加快進度。
不知不覺間,三年過去。
在此期間,大乾軍隊經過數次大戰,奪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打得周邊小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割讓土地,俯首稱臣。
包括匈奴、突厥這樣強勢的部落最終也丟盔棄甲,遠逃千里之外。
大片土地,當然也納入了大乾疆土。
開疆拓土,對于一個皇帝來說乃是無上的功績。
而且,永和帝還聽從了周羽的建議,除了派遣軍隊駐扎在那些臣服的小國之外,還派人前往傳播中原文化,以教化對方。
不久后,幾經增刪、修正的文獻大典終于面世,幾經磋商,最終命名為:永陵大典。
永,取了永和帝年號頭一個字,陵,取了周羽的字號“子陵”后一字。
畢竟皇帝嘛,總得給他一點面子,況且這件事永和帝的確也費了不少心,出了不小的力氣。
要不然,周羽一個人去做的話,恐怕十年也不一定搞的成,而且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全面。
當初永和帝一道圣旨,各地官府為了邀功,官員紛紛親自下鄉去搜集古籍,還真的弄到了不少已經失傳的孤本。
這一點,周羽還是由衷欣慰的。
而且在大典面世之后,他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氣運,人物境界又一次突破,晉升到大學士。
這一次晉級對于周羽來說,實力稱得上是一次質的蛻變。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他終于可以凌空飛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陸地神仙,也或者可以稱作紅塵仙。
同時,他的名望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
除了撐頭編修《永陵大典》這件事之外,他門下的學生陸陸續續參與科舉考試,秀才就不用說了,幾乎一考一個中。
考中舉人的,二十多個,考中進士的,九個,其中有一個考中了頭甲榜眼,僅次于狀元郎。
有人開玩笑說,再有學生考中探花,那就算是把頭甲給占齊了。
如此耀眼的成就,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前來書院報名,包括女學館也增加了不少學生。
這晚。
周羽像往常一樣先進藏書閣看書,隨后返回書房寫寫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