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幾天,周羽在給學生上課時,見到了坐在堂下的沐玉與秦三官,不由心里一動。
他突然想起了李玉與商三官。
二人的模樣雖然與前世有了變化,而且商三官也投身成為男兒身。
但是,周羽卻一眼便看了出來,他倆正是李玉與商三官的轉世之身。
只不過,他不可能告訴沐玉與秦三官,畢竟生死輪回乃是天地大道,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記得上一世的事情。
隨后,周羽了解了一下二人的情況。
二人皆為江南人氏,住在不同的縣城內,沐玉家里經營裁縫鋪,條件還算過得去。
秦三官則投身于一戶書香門第,其爺爺、父親都是秀才,太爺爺中過舉,家里的條件也不錯。
相對來說,秦三官自幼受爺爺與父親的熏陶,底子要比一般的讀書人扎實一些,人也聰明好學。
既然有過一段前世之緣,周羽也時不時親自指點一下秦三官與沐玉。
二人也不負重望,在書院學習了兩年之后前去赴考,雙雙中舉。
次年會試,秦三官一鳴驚人,竟高中狀元,沐玉雖然未進頭甲,但也考的不錯,在二甲中排名靠前。
自文道書院創辦以來,算上秦三官,已經有十余人高中頭甲,其中四個狀元,三個榜眼,三個探花。
這算是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記錄,別說民間自辦的書院,就算是國子監,也不太可能達到如此輝煌的成績。
不過,周羽,以及他所創辦的文道書院名氣已經足夠大了,可以說沒有一個讀書人不知道。
有很多讀書人寧愿舍棄去國子監讀書的機會,也要想法子到文道書院讀書。
名義上,國子監乃是歷朝歷代的最高學府,乃是天子學子向往的圣地。
實際上,在國子監讀書的,大多都是一些公子王孫,權貴子弟。
而且國子監在最初的時候,本身也就是為了權貴子弟而創辦的,五品及以上官員的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讀。
后來朝廷方才慢慢廢除了這條規定,開始吸納天子優秀學子。
只不過,對于非貴族子弟的學生要求比較嚴格,必須是撥尖人才方才有機會。
而文道書院收學生的方式雖然也嚴格,但與國子監不同的是,周羽注重的并非學生的家世,而是學生的人品與潛力。
人品要是不行,就算把家里的金礦搬來都也沒用。
對于招收學生這方面,周羽一向很重視,人品放在首位,無論對方家世有多好,文采有多出眾,只要人品不行便堅決不收,誰說情也不行。
另外,學生進入文道書院入讀,如果中途出現品行不端的情況,同樣也會予以開除。
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畢竟周羽很少看走眼。
哪怕一句話都不說,單憑面相他也能斷定一個人的性格與品行。更何況,還有筆試與面試兩道關。
也因此,但凡從文道書院走出去的,幾乎沒有庸碌之輩,大多都是文武雙全。
比如,當前軍中便有幾員名將也是文道書院的學生。
這也令得百姓對于讀書人的固有印象大為改觀,同時也帶動了不少讀書人興起了健體的熱潮。
以前,很多書生以肩不能挑,手不能抬為榮,自以為柔弱才是書生本色。
不過到了現在,讀書人之間的聚會已經不再單純的以詩會友,以文會友,同時還要比一比拳腳,比一比劍術。
有條件的還要比比騎馬,射箭等等。
已經被不少讀書人遺忘的君子六藝,再次成為一種時尚。
當然,這與周羽潛移默化的推動有關。
他畢竟是穿越人士,又經過了這么多年的人生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