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要不要飛呢?傅青海一邊轉筆,一邊思考。
要飛。
當然要飛。
答案是肯定的。
傅青海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方案——星際戰士中的跳包飛兵。
跳包飛兵使用特制的動力背包,輸出功率遠遠大于普通動力背包,兩個噴口的體積更是碩大無朋,利用噴氣背包,就可以實現短距離的飛行和跳躍,作用也不是像鋼鐵俠那樣跨大洲飛行,只是跨越戰場障礙物而已。
很多星際戰士軍團都喜歡重點利用跳包飛兵這個兵種單位,懷言者中的鋸齒烈陽戰團,全員飛兵,太空野狼里的天爪,飛兵單位,還比如說圣血天使和暗鴉守衛,有專門定制的特殊噴氣背包,圣血天使的噴口是矩形的,暗鴉守衛有兩個鋼鐵翅膀。
而現在,傅青海決定利用斯塔克工業的推進技術,也給自己定制一個特殊的噴氣背包,速度雖然比不上鋼鐵俠,但是要比所有的星際戰士跳包飛兵都要快!因為白疤的精髓就是快!而且是可拆卸裝備的噴氣背包,在關鍵時刻使用。
就這么決定了。
下一個問題,武器。
在納米戰甲開發出來之前,鋼鐵俠和戰爭機器的武器裝備,包括掌心雷、微型導彈、自動機炮等等,都是集成在戰甲本身上的,要集成在戰甲上就必須得小型化微型化,要考慮氣動外形,為了實現這一點,威力自然就犧牲了很多,只在地球上當個懲惡揚善的世界警察,這種威力的武器當然也足夠了。
但說實話,對于要打星際戰爭的傅青海來說,這點威力他是不怎么看得上的,別說在戰錘40k宇宙里,即便在地球表面,也不算什么大威力武器。
所以,傅青海決定了,武器,他還是要像星際戰士的動力盔甲那樣,握在手里使用,而不是直接焊戰甲上。
再下一個問題,戰甲ai,人工智能。
要傅青海自己分析,鋼鐵俠戰甲的戰斗力,至少有30至40,來源于戰甲上裝載的ai系統。
無論是早期的“賈維斯”,還是后期的“星期五”,鋼鐵俠的戰甲ai,不僅僅是一個戰斗輔助程序,一個維生系統,更是一個全天候全環境的戰場態勢觀察分析大腦,能綜合復雜的戰場環境,給出托尼·斯塔克戰術分析決策建議的那種。
星際戰士的頭盔里,當然也有觀瞄系統、火控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駕駛輔助系統等等,但是總體來說,和鋼鐵俠的幾代ai們相比,還是遠遠不如的。
畢竟,人工智能,它就是比死程序要強。
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和其他超級英雄,比如美隊、冬兵、寡姐等人不同,這些人學習格斗技術,無論什么流派,反正就是勤學苦練,把格斗技術練成肌肉記憶。
包括傅青海自己,和胡先老頭學習暗殺拳格斗流,也是這樣的。
但是鋼鐵俠就不一樣。
這家伙學習格斗技術的思路特別清奇,他將其他超級英雄們的戰斗過程全都用戰甲錄像,然后拿回去人體建模分析,分析出各種格斗流派和格斗技巧,用算法分別分析計算出反制和應對的格斗策略,然后在戰斗時,讓ai操控戰甲自動反擊。
因為脫了戰甲,托尼·斯塔克本身是一個沒有接受過多少格斗訓練和軍事技能訓練的普通人,他之所以能在近戰格斗中展現出過人的神經反應速度和連續不斷的招式,其實都是ai根據預先設定的格斗程序,自動操控戰甲的結果。
機械電信號傳遞,就不可能比生物神經信號傳遞更慢了。
這就有點像街頭霸王宇宙里,肚子上裝著一個“黑洞效應”裝置的賽斯,可以吸收學習其他所有格斗家的技巧,理論上來說,只要鋼鐵俠戰甲ai的格斗經驗足夠豐富,他可以在近戰格斗中戰勝任何人,技巧上的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