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后,大量的金銀財寶被運到臺灣,李原闊別大半年之后,也再次回到了臺灣。
可此時的他,和那個時候相比,威望實力有了巨大的提升,連董國太都不敢隨便給他臉色看。
此時前方仍大戰激烈,臺灣大軍橫掃東南,越到后來,各地漢人軍隊幾乎望風而降,整個南風半壁,除了吳三桂的勢力,基本都被收入囊中。
“我臺灣有強大水師,橫鎖長江之后,南方固若金湯。如今韃子內亂未止,先讓他們耗著,咱們先解決了吳三桂。”
李原在島上處理一些重大政務之后,就帶著屬下出島找到了鄭經,商討未來戰略。
經過一年多的征伐,鄭經蒼老了許多,不過人逢喜事精神爽,局勢一片大好,他心情自是舒暢。
“欽舍說的對,吳三桂這廝正在攻略四川,咱們先拿下廣西,再攻云南、貴州,斷了他的后路。”
事情商定,眾臣散去,只剩父子二人。
鄭經道:“朱三太子說為父有挽救乾坤之功,準備加封為父為吳王,你以為如何?”
李原淡淡道:“朱三太子為父王酬功,除了封王建國之外,還有什么拿得出手?以父王功績,原也應該裂土封建。”
鄭經眼中閃過莫名之色,嘆道:“只是這樣一來,就有人要罵我是曹操了。”
李原道:“曹操先食漢祿,后打著漢室的旗號,在內爭霸天下,的確仰仗漢室余澤甚多。
可我父子打天下基本一刀一槍全靠自己,大明滅亡多年,那點號召力有多大幫助世人心知。
當年明太祖不也打著大宋的旗號打天下?可得了天下后,怎么不把皇位讓給韓林兒?”
鄭經道:“我今日一切,和明太祖實在太過相似,都是驅除韃虜,以南伐北。明太祖初封吳國公,后封吳王。朱三太子封我為吳王,也是存心試探。”
李原道:“父王可先請辭,說要還政朱三太子,讓他帶領大家北伐,看有多少人支持他?”
鄭經道:“妙。這樣既可以看出誰支持前明,誰忠于你我,更可以讓朱三太子乃至天下人看清形勢,讓他們知道,誰才是挽救華夏的功臣,而南方這半壁江山,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天之后,當鄭經提出要還政朱三太子時,幾乎遭到了全體文武百官的反對,連陳近南都不支持。
這個時候正是伐清的關鍵時刻,根本禁不起權力動蕩,朱三太子能力平庸,哪里當得起這樣的重任?
再說大家追隨鄭經南征北戰,才有今日的地位,眼看勢力蒸蒸日上,取得天下也只是時間問題,哪個不想做個開國功臣?
一旦政歸朱氏,鄭經功大難賞,怕是難得善終。這些追隨他的嫡系心腹,又哪有好下場?
無論是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大家都難以接受政歸朱氏,遂群起反對。
除了極少部分大明死忠份子,以及別有用心,看不清形勢之人,朝野之間,幾乎一面倒的反對。
由此可以看出鄭氏父子在漢人中的聲望,已經漸漸取代了前明,成為新的漢人核心。
中。
朱三太子連下數道封王詔書,鄭經皆辭,最后迫不得已接受吳王封號,長子鄭克臧為王太子。
鄭經受封吳王之后,痛斥吳三桂引韃子入關,將漢人江山拱手相讓,如今又將朱五太子立為傀儡,罪不可恕,決定討伐。
這個時候,忽然天地會傳來消息,吳應熊回云南后,深恨王屋派司徒伯雷,進讒言給吳三桂,將司徒伯雷打入獄中處死。
司徒鶴、曾柔等人,在天地會接引下,勉強逃過毒手,正滿心怨恨,準備復仇。
李原心中暗嘆,他早就猜到會是這個結果,吳應熊心胸狹窄,成為太監之后更是性格扭曲,哪里會放過司徒伯雷?
不過當時有過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