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可否
有妖氣的不是酒樓。
而是坐在數米外那一桌的西羅人身上。
在鄱陽湖的雇傭兵當中,西羅人的騎士其實不多,更多的是……海盜。
穿著邋遢的服裝,腰間別著彎刀和火銃,頭上要么帶著帽子要么綁著布帶,一行四人正圍著一個似乎泡了海水的破木盒子嘀嘀咕咕。
張永煥不是耳順境武夫,卻也耳聰目明,能夠聽見。
他懂西巴尼亞語。
一個門派總有分工的,張永煥的分工就是接待外事,這些年西羅洲來了不少傳教士,他們那些教義和思想,雖然看著并無可取之處。
但是當年佛教的經驗在先。
佛教在發源地已經沒落,但結合華夏本土文化后,卻發展出了禪宗這樣的大派,佛學有了更加強勁的生命力。
天師府認為,天主教因為沒有與華夏文化相結合,所以不能展現出它的潛力。
于是,老天師讓張永煥等人學習弗朗機語和西巴尼亞語,自己翻譯學習天主教教義,試圖找到教義中的閃光點,實現類似于佛家的那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華夏的儒釋道三教。
為何常說三教合一才是完整的大道?因為道家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解決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而佛家解決的是人與自我的關系。
如此,才有宋明以來,無論是全真道,還是心學,都在提倡三教合一。
所以。
天師府想看看天主教是不是有可以借助的東西,結果……反正張永煥看了十多年的圣經和馬太福音這些書,沒看出什么名堂來。
得出的結論是,天主教是純粹的宗教,有術無道。
雖然平白研究了十多年,但張永煥還是多學了兩門外語,讓他能夠聽懂這四名西羅人在說什么。
這四個西羅人不是一伙的。
其中三人是許家在鄱陽湖的勢力天王幫的成員,另一人則是從事世界貿易和搶劫的船長,他們稱作“派克船長”……
派克·尼恩,西巴尼亞人。
是自鄭和艦隊抵達西巴尼亞,帶來世界地理后,開啟的大航海時代中的一名自由人船長。
所謂自由人船長……
其實就是以海盜為本業出航,順帶會做些生意,他們以搶劫為主業,做生意不在行,所以很少跑西羅洲到大明的成熟航線,而是拿著海圖,不斷琢磨怎么才能找到“寶藏”。
派克原本有一條四百料的海船,擁有157名船員。
早先年很是搶了些財富。
但在半年前經由南商洲滿載而歸,走墨尼镴尼海峽經過,沿著南極洲向西,準備進入東南海,從而抵達大明,來消費此次出行的收獲,并換成貨物回到西羅洲。
這是一條人跡罕至的路線。
哪怕是當年的鄭和艦隊,在第六次航行的時候,洪保航線與周滿航線雖然完成了自南商洲繞“龍尾”而歸,但在返程途中都損失慘重,經過數次休整,才有少量部隊返回大明,其中多數都留在了當地,等待遙遙無期的救援。
派克的冒險精神讓他做出了挑戰這條航線的決定。
結果,他錯了。
他本以為阻礙鄭和艦隊的只是氣候與洋流,結果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在經過沙島,進入墨尼镴尼海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
天空忽然漆黑,宛如暴雨來臨。
風暴的來臨讓他們驚慌,但他們的勇氣和經驗足以面對,遠遠不到恐懼和絕望的時刻,但是,在暴風雨中,出現的不是大海的風浪,而是……
派克忽然一陣寒顫。
他的腦海一片空白,他只記得那是無上的恐懼,但卻不記得具體為何物了,整支船隊只有他一人活了下來,暴風雨后有些殘破的船只上,只剩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