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是所有文人都拒絕給皇帝當鷹犬的。
實際上,只是因為皇帝久在深宮,只能接觸到一群大臣而已,那些都是士大夫,在民間而言,讀書人可能表面上對皇帝一屑不顧,談什么“圣天子垂拱而治”。
可真要有機會向皇帝表忠心,獲得重用,他們比誰都積極。
用煙花展示才華的策略一時風靡,揚州城內幾家做煙花的,基本上都是訂單拉滿,囊中羞澀的,便少弄幾個字,財大氣粗的,恨不得直接將策論放到天上去。
但煙花也就那么幾秒鐘的事情,你弄幾百個字,誰看得清呢?
商家自然按照客戶要求來,但知道個中訣竅的,基本都是一句話,然后將字弄得越大越好,有不要臉的,直接上自己的名字,比如“江左首才,某某某。”
反正,想盡了辦法,讓自己在嘉靖那里有個深刻印象,希望皇帝注意這個在野賢才。
總之。
民間對于皇帝的態度,其實是很歡迎的,皇帝南巡,更是當個熱鬧事在對待,畢竟大明的皇帝南巡又不會搜刮地方。
不是誰都是乾聾老狗,六下江南,就六次沿途盤剝,收稅都收到五十年后了。
當然,揚州的氛圍跟淮安不同。
為了讓嘉靖“游玩”揚州,所以并沒有人特意帶節奏抹黑嘉靖,而在淮安,因為灶戶的事情,嘉靖的龍舟停在淮安,時不時就有數百名文人來碼頭請愿,讓嘉靖廢除“登聞”兩綱鹽引,體恤天下萬民。
至于昨天才凌遲了那些鹽官。
這些文人就說嘉靖手段酷烈,不似人主所為……
反正他們在極力將嘉靖抹黑成暴君、昏君,淮安的百姓也是聽得將信將疑,灶戶們昨天殺狗官是很爽,但也覺得,登聞兩綱鹽引還在,以后還是會被盤剝啊,對于皇帝的信任又開始動搖。
但那上百名鹽官、鹽吏的死,多少已經發泄了一些情緒。
會發生造反的那股氣已經不在了。
按照噶瑪·卻禮嘉措,也就是我們的法海大師的趕路情況來看,其實只要將嘉靖留在淮安五天即可,但,嘉靖表示請神容易送神難。
他,還就不走了。
在凌遲完那些鹽官之后,過了兩天,嘉靖居然上岸了。
船上隨行的官員們呆了,碼頭上請愿的文人們也呆了,皇帝真的收到了他們的感召,決定悔過自新?他們這下得青史留名了吧?
當然。
更加失措的是那些灶戶們,見不到皇帝的時候,一個個心里擔憂,還有怒氣,可當皇帝真的下船,來到他們面前的時候,就全都慌了。
什么怨氣啊,怒意啊,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誠惶誠恐。
嘉靖身邊就武定侯郭勛,還有一名道士,再加上黃錦這位御前太監,連護衛都沒有帶,就這么走向了請愿的人群,迎來的,是人群如同潮水般后退讓出的道路,并且山呼“萬歲”。
喊了好幾聲萬歲,情緒越來越飽滿。
終于,有人沒忍住,就如同委屈的孩子向父母哭訴一樣,開始不斷有人高喊:“皇爺,我們苦啊,皇爺!”
“救救我們吧,皇爺。”
“皇爺,殺了那些鹽官沒用啊,殺了一批還有一批的啊。”
“皇爺,取消灶戶吧,我們不想煮鹽了,我們想種田啊,我們也想過上吃飽的日子啊。”
“皇爺,您看看我的手,這煮了一輩子的鹽,手腳都爛透了啊!”
……
百姓們從來就不蠢,知道是誰真的害了他們,可是迫于生存,他們只能要求皇帝取消兩綱鹽引,但當皇帝真的來到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說出真相和訴求了。
因為嘉靖昨天凌遲了一百多個鹽官,文人們對此恨透了。
但百姓心底里明白,這位陛下,是念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