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糜爛是有歷史脈絡的。
嘉靖年間還能派仇鸞收復安南,派胡宗憲坐鎮東南跟“倭寇”打仗,萬歷年間還有李成梁坐鎮遼東,擊敗豐臣秀吉,將努爾哈赤的爺爺、老子殺掉,努爾哈赤還得乖乖當義子。
可萬歷一死,李成梁沒了。
遼東也爛了。
我們看歷史, 會發現明朝中晚期一直在遼東較近,反而最重要的宣府、大同,隱身了,就像沒有這兩個關口一樣。嘉靖二十九年,俺達汗兵臨城下,史稱“庚戌之變”。
奇怪吧?
宣府、大同就跟篩子一樣,什么反應都沒有,就讓蒙古人沖到京師了,俺達汗是沒有辦法,鼠疫爆發來大明求藥的,可邊關在想什么?
當然,更讓一些人吐血的是,俺達汗到了京師,卻不入城,只是圍而不攻,都不給人開城門的機會……
再想想當年正德皇帝是怎么打下應州大捷的?
正德十二年八月,在無數阻擾之下,正德強行出居庸關巡邊,然后,大同總兵“接到消息”,說蒙古小王子帶五萬大軍來寇邊了……
然后,大同、宣府合兵一處,卻被蒙古小王子包圍在應州城內,就離譜。
本來演到這里,也就差不多了, 要么你皇帝自己灰溜溜的逃回京,要么土木堡再次復刻, 結果呢,誰也沒料到正德這么能打,邊軍將士也還是認皇帝的。
在江彬、張永、魏彬、張忠這些親信的領兵支援之下,宣府大同看戲的情況下,以五萬對五萬,野戰打贏了蒙古小王子。
這下兩位總兵傻眼了。
朝中的楊廷和也沉默了。
當皇帝的手能伸到宣大的時候,要他死的已經不光是南京了,南北合力之下,正德只能被體面了。
從此以后,宣大再次隱身。
我們再一次看到宣大,是什么時候呢?已經是崇禎年間了,他們投了李自成,但李自成不講究,他不要窮人的錢,他要富人的錢。可北面誰最富?
這晉商和宣大邊軍還能慣著他?
大家能送你入京,也能送你回老家!趕走李自成,轉頭加入滿清,什么?你們跟著吳三桂是薊遼的明軍?一家人一家人,我們都是宣大的。
江南肥的流油,一起搶吧!
反正,誰也沒把滿人放在眼里,可驅虎吞狼之后,康熙年間的清廷已經不是剛入關那會了,整個江南都被邊軍搶了,士紳不氣?自然幫著清廷打吳三桂,也是氣運問題,吳三桂死的早了點,不然清廷拿頭平三藩之亂。
理清了歷史脈絡。
我們就可以知道,明朝的滅亡,邊軍和晉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宣大邊軍與薊遼邊軍在滿清進京的時候合流,成了后來的三藩。
三藩之亂后,邊軍也覆沒了,整個改朝換代,除了滿洲,誰獲益最大呢?
晉商。
晉商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四大家族的蔣宋孔陳,其中只有孔祥熙是商人,然后孔祥熙又跟宋家是姻親……
而這伙人又全是買辦,跟同舟會不清不楚。
張執象在荒野中穿行,一路上梳理著脈絡,也忽然明白王絳闕為什么要加入青羊山起義軍,并帶著起義軍去沁源了。
沁源,在山西啊。
王家竟然早就有了對付晉商的考量……
……
大同。
幾乎可以說是九邊重鎮之首,但其實已經百來年不聞戰事了,戰火并沒有真正燒到這座城市,因而邊關肅殺當中,竟然帶著平靜、祥和。
而且,商貿繁榮。
畢竟出塞貿易,前往豐州灘最近的關卡就是大同,遼東有俞大猷鎮守,已經無法從薊遼方向走私了,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