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執象離開大同的第二天,總兵府內的郤永看著面前的韃靼使者,還有盒子中趙闞的頭顱,心情相當沉重。
他被張執象踩在腳下受辱事小,至少張執象沒打算殺他,說明局勢不太壞。
可俺達汗斬殺趙闞,派送使者前往京師朝貢,這問題就很大了,這不是叛變的問題,而是他們對蒙古的控制力在消退。
當初蒙古小王子還有野心,想恢復蒙古帝國的輝煌,而俺達汗就很有自知之明,一直以來都只想朝貢。
俺達汗很聰明,明白貿易對蒙古才是最好的,但,邊軍不會答應。
蒙古沒威脅了,他們如何養寇自重?
開放貿易了,他們如何伙同晉商一起走私賺錢?
對于蒙古來說,只有大規模與明朝貿易,才能換取足夠多的生活物資,讓蒙古得到發展,讓牧民擺脫塞外的苦寒、饑荒。
俺達汗作為一位明君,是懂得這些的。
所以他在豐州灘發展農業,讓一部分牧民學會耕種,并在豐州灘建城,跟晉商積極貿易,然后不斷征服蒙古各大部落,甚至往青海、西域方向出兵,擴張勢力范圍。
經由蒙古帝國、元朝、北元。
三代終于培養出了“貴族”,俺達汗明白要怎么才能夠讓蒙古變成一個真正的國家,讓塞外的牧民能夠進入文明。
自洪武年間以來。
蒙古在俺達汗統治時期,又達到了另一個高峰,以至于,明明豐州灘離大同只有四百余里,但俺達汗卻敢得罪大明邊軍……
不。
俺答汗一個人的話,也是不敢得罪的,還因為那塊令牌——大明國師。
郤永面色陰沉的對使者說道:“難道你們認為,沒有我的答應,韃靼能夠跟大明直接貿易?”
使者笑道:“我來的時候,在大同城的城墻上看到了國師留下來的詩,可能總兵大人覺得那已經很厲害了,但總兵大人卻不知道,在黃河的北岸,國師還施展過一劍。”
“那一劍縱橫千米,溝壑深達數丈。”
“應當是可以將大同城劈開的。”
“仗劍當空千里去,一更別我二更回。”
“我們大汗不愿被夜里摘了頭顱,所以聽從國師的吩咐,如果總兵大人有異議的話,不妨向國師抗議。只是,我聽聞國師在大同寫詩的時候,是踩著總兵大人的腦袋寫的……”
嘭!
郤永拍案而起,使者卻毫無畏懼,郤永表情猙獰的說道:“送客!”
使者走了,帶著使團順利的經過了大同,他們將為大明的皇帝獻上三千匹戰馬,還有許多上好的皮毛。
這個朝貢的規模并不算大。
英宗年間,瓦剌的也先每年都會朝貢兩三次,每次送數千匹馬,還有各種草原上的物產,而朝廷則在勘定價值后,回贈他們需要的糧食、茶葉、布匹、鐵器。
貿易,才是蒙古的出路。
草原苦寒,自古以來,都是漢人吃肉比牧民多的,一漢當五胡,不光是戰力,更是身體素質。
因為在水草最豐美的地方,養一只羊都需要二十畝地,一戶五口人,至少需要90只羊才能維持生活,而維持生活的前提是……不宰殺,吃奶酪。
草原上養活一戶牧民,需要差不多兩千畝地。
這樣的生產效率,牧民的生活水平怎么可能上的去?怎么可能天天吃肉?
又冷又餓,才是塞外的生活寫照。
哪怕是草原上的貴族,使者也明白牧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唯有跟大明全面開放貿易,才能改善牧民的生活……
而走私的商品,大明一斤鹽都貴到天上去了,塞外能便宜?茶葉能便宜?
只有勘合貿易,才是以原價購物!
使者堅定無比的帶著使團前往京師,而總兵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