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執象五月二十四離開沁源,天問在二十七日便監測到了晉商的異動。
張執象沿太行山南下的時候都發現了晉商在太行山中的布置,王家定然不會不知道這些,他們非但知道,而且早有安排諜報人員。
王家的情報系統是當世最發達的,廠衛在這幾年雖然又發展了一些,但嘉靖初年剛繼位的時候被剪得太狠, 如今依舊不太得力,想要恢復到永樂年間的盛況,是不可能了。
甚至不如西廠提督汪直和武宗朝的劉瑾時期。
說到底廠衛是皇帝沒辦法才這么玩,嘉靖不需要太倚重廠衛,所以廠衛的資源和發展也都有限,許多時候情報能力反而不如天問。
范家要調度八千精兵圍剿沁源,這動靜可不小。
五月底的時候,天問便連范家的作戰計劃都知曉了, 如此擺在沁源面前的就有一個問題,張執象已經聯絡好京師那邊的,沁源學子去京師大學的進修,還去不去。
“要不,等解決完了范家再讓孩子們去京師?”
執行委員會上,陳卿是如此覺得的,哪怕八千精兵其實不算什么,沁源過去的預案都是十幾二十萬的大兵團對抗,去京師的只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已。
沁源的兵團主力,還是當年西遷的青羊山起義軍,這批人都三四十歲了,正值壯年。
新生代去京師,并不影響沁源的主體戰力,只是影響沁源的戰爭潛力而已,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兵力充足一些,作戰的損失也會更少。
出于這些考量,陳卿認為打完了仗再去京師更好。
王絳闕卻不認同:“安南的仗, 南洋的仗打完,大明的均田還會遠嗎?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盡快讓學生們接受培訓,然后前往各地農村進行工作才行?!?
“倘若晉商帶著所謂的八千精兵就能攻破沁源?!?
“那我們這些年的經營也就是一個笑話了。”
悍匪、私兵永遠不可能跟正規軍相提并論,這是軍隊的性質決定的,最有戰斗力的軍隊必然是最有紀律、最有信念的部隊。
那些悍匪、私兵大多數情況只能打順風仗,一旦逆風,就是純粹的烏合之眾。
沁源的假想敵一直是大明軍隊,如果連晉商這八千精兵都擋不住,那以前的假象就都是一個笑話了。
道理是這個道理,他們也不怕這八千人人,只是,“范家和晉商手中掌握的軍隊定然不下十萬之數,情報表明只有八千人,可他們未必不會傾巢而動?!?
“至今還沒明白,他們為什么要進攻我們。”
“難道是因為張執象殺了范靈煜,亦或是我們要搞均田的消息已經傳了出去?倘若如此,地方官府恐怕也會配合他們?!?
“不可不防啊。”
說話的是一個老先生, 叫魏垣, 他是一個老秀才,以前就在沁源教書,但教四書五經之余,更多的是教《夢溪筆談》這類書,注重學問用于實際,提高生產生活。
自起義軍來沁源以后,老先生便在幫忙搞教育,如今是沁源大學的校長,也是執行委員會的委員之一。
老先生功名不高,卻不代表學問低。
他這話一說出來就直接點中要害,是的,晉商要對付我們,可他們是為什么發動這次進攻,誘因是什么?
不同的原因,將會影響戰爭的規模,這得考慮。
陳卿也覺得是這個道理,直覺告訴他,這一次很危險,別小看這種直覺,他從草莽間崛起,歷經生死多少次死里逃生,都是因為這個直覺。
“王姑娘,此次情況不妙,不宜激進啊?!?
陳卿等幾位當家再次勸說,王絳闕沒有改變主意,而是看著他們說道:“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