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曾經跟張執象聊過軍隊的問題。
東漢末年的十八路諸侯,唐朝的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草頭王,甚至是宋朝文官統領的那些軍隊,明朝自土木堡以后遺禍近兩百年的邊軍……
甚至再過四百年,清亡后的軍閥混戰。
武將造反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被解決,根底其實不在于武將, 而在于士兵身上,所以就一個三灣改編,先生在軍事上的造詣,就已經比肩姜子牙,可以做武廟主祭了。
嘉靖十年前就知道這回事,但拖到今天才做。
因為他更明白,這是需要相應的思想覺悟匹配的, 攻打安南這一步棋, 可謂是一石數鳥,是絕對的妙手。
拿安南甚至整個半島作為試驗田,先測試均田免賦。
培養一批皈依者,依靠他們大無私的奮斗精神來倒逼大明的變法,首先開始的是軍事改革,在第一批次的新軍編練完畢,可以保證邊關安全,拿回軍權后,就可以推行變法,同時全面置換新軍。
要改的不僅僅是邊軍和京營。
更多的是龐大的衛所制度,雖然要打仗,但還是得裁軍,兩百多萬衛所兵,已經沒有了戰斗力,與其整改屯田, 不如直接轉化為民,取消軍戶。
地方衛所將士,擇優入官府,推動舊有的衙役、捕快的治安改革……
而五十萬新軍, 多不多?
并不多,大明開國時期,洪武年間有百萬正規軍,靖難結束,達一百五十萬之多,土木堡后常年維持三十余萬,武宗年間上升到五十萬左右。
數量上而言,其實并無區別。
相對于戰爭需要的擴軍,嘉靖認為戰爭形勢已經改變,需要的是更正規更精銳的部隊,不光光是體現在武器裝備上,全面換裝新式火銃這種。
還有機動性。
或者說——機械化。
南邊已經開始修鐵路了,舟山島上,都有成型的環島鐵路,蒸汽車都開始民間購買了,伴隨著均田免賦的土地改革,鐵路運動也將展開。
這是正式拉開大明工業化的帷幕。
大明的冶鐵技術很發達, 每年的鋼鐵產量早在十年前已經超過了七十萬噸, 這十年的發展, 已經翻了一番,超過了一百五十萬噸。(1952年為135萬噸)
但這還不夠。
全國鐵路的建設,會極大刺激鋼鐵的增產,而鐵路建成后帶來的交通變革,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又有巨大的促進。
嘉靖很明白這個口子一開,腳步怕就不是那么容易停下來了。
但,時代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他們不做,江南也會做,這是競爭引起的加速,是嘉靖沒有解決的問題。
“煤炭、鋼鐵、石油、鐵路……”
新時代的問題擺在嚴嵩面前,對于這位“奸臣”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哪怕有嚴世藩幫襯,但父子倆也只能是勉強應付。
要想庖丁解牛一般駕馭這個新時代的框架,能夠更好的引領發展。
兩人還是差了些火候。
這不是權術可以解決的,是需要真正的“治世之能臣”,所以,嘉靖感慨道:“朕需要商鞅、需要管仲,需要呂不韋,需要范蠡,需要真正可以治國的人。”
嚴嵩慚愧道:“老臣無能,錢太師或有規劃之能?”
嘉靖搖頭,道:“京師大學是錢衡最好的施展之所了,他并非是一個合格的官員,當不起宰相的位置。”
天官世系的傳承,也不是在治國上的。
能夠統籌兼顧,照料全局的,不是沒有,但此人還……
“嚴嵩,你認為甘羅十二歲拜相,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