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好,晉人王質的爛柯故事也罷。”
“當知時空并非是唯一的。”
“《桃花源記》當中的‘漁人’并未有姓名,而文章末尾卻忽然出現了劉子驥這么一個人,他一生都在尋找桃花源,卻未能找到,落了個病終的結局。”
“劉子驥何許人也?”
“《世說新語?棲逸十八》里,桓沖想要用重金聘請劉子驥, 幫助自己抵御苻堅。劉子驥斷然拒絕桓沖之邀,將其贈送的所有財物,全部分送給了沿路的窮苦之人,飄然而去。”
“劉子驥擅長老莊之學,是求道之人。”
“外界多認為陶淵明是高士,而陶淵明卻認為只有劉子驥才配的上高士,而高士這一稱呼, 其實多指修行有成之人。”
“陶淵明與劉子驥有血緣關系,且兩人又是好友。”
“陶淵明為何獨獨寫一個‘尋病終’呢?”
“這桃花源記的故事,到底是陶淵明聽普通漁夫講的,亦或者說是漁夫告訴太守之后,事情傳揚了開來被陶淵明所知?”
“還是說,是陶淵明的這篇文章寫出來后,才廣為人知,太守派人尋找?”
鉅子很喜歡這種推理的過程,他輕松含笑的與姚廣孝說著,姚廣孝也逐漸了然,答道:“漁人就是劉子驥?”
“桃花源記的故事,是劉子驥跟陶淵明說的。”
“關于劉子驥還有一個故事。”
“《世說新語》記載,張玄擔任侍中的時候,使至江陵,路經陽歧村,船只停靠之時,有一人手持一籠生魚來拜訪, 那人說船上有廚具可以做魚膾, 張玄接待了此人,才知曉此人是劉子驥。”
“那魚是釣的也好,漁網打撈的也罷。”
“確是劉子驥親手得來的,以垂釣為閑趣,自稱漁夫,倒也是這些高士古來皆有的興致。”
“邵雍不也寫了《漁樵問對》?”
“故而,劉子驥便是漁夫,他曾經進入過桃花源,但卻沒有上心,以為真的只是躲避戰亂的一群人,可等到出來之后,劉子驥才恍然驚醒,那不是什么躲避戰亂之地,那是……仙境。”
“因而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夫才會大驚。”
“至于為何款待……”
“自《桃花源記》之后,此類故事還有許多,其中最貼近劉子驥的,是唐朝貞觀年間華陰云臺觀的劉法師。”
“此人辟谷二十年,僅在每年正月、七月、十一月的十五都設素齋進食,也招待賓客。”
“卻不想每每素齋進食的時候,都有一個人坐在末席,吃完便走,二十年來, 此人相貌衣著都沒有變過,所以引起了劉法師的注意。”
“兩人談過之后,知道那人叫張公弼,張公弼表示,他吃了二十年的素齋,所以邀請劉法師去他家作客一翻。”
“劉法師答應了,兩人便同去了蓮花峰。”
“到洞府敲門,里面的朋友首先不肯開門,說不見外人,報了身份才肯開門,開門便問劉法師要來這里住嗎?”
“劉法師想著云臺觀,便說以后再來住,那人便不多說。”
“進入洞府,張公弼讓朋友設宴招待劉法師,朋友便用葫蘆倒了藥粉,兌了碗水給劉法師,這水喝下去香甜無比,饑渴頓消,二十年來辟谷食氣,神氣從未如此充盈過。”
“接著那朋友又展示了‘戲法’,讓劉法師嘆為觀止。”
“一番招待后,張公弼送劉法師出了洞府。”
“出去之后,一瞬間便到了云臺觀不遠的地方,方才的來路、洞府已經找不到了,張公弼也不再來見他,這讓劉法師醒悟過來,悔恨不已。”
“他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