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南京。
徐階選擇在端午這一天就任大統領,這個時間選的是非常有講究的。
早在夸父逐日,以圭表測影確定二分二至后,就有了夏至的概念,所以九千多年前,伏羲創立河圖十月歷的時候,便依據“見龍在田”的星象來確定夏至,并將夏至這一天作為歲首。
因為天下共用夏歷,便成為諸夏。
而服章、禮儀這些,又是源于華胥國,伏羲繼承了華胥國和燧明國,故而我們又稱為華夏。
到女媧補天,也就是大禹治水的時期。
過去了三百多年,歷法已經有了偏差,所以“女媧補天”,在大禹治水的同時,作為妻子的女媧改革了歷法。
歷法有了五六天的誤差。
女媧將夏至作為歲首之后,每年360天,還余下5、6天過年。
于是,夏至這一天不但是夏人的歲首,還有了過年的意義,夏人一般將這一天稱為端午節。端午,正陽之意也。
一直到了黃帝時代。
黃帝將歷法改為了陰陽五行歷,以冬至為歲首,一年360天,還是十個月,每月36天,以12天為一輪,歷來都是非常好用干支計日的。
由于冬至改為了歲首,夏至也就變成了五月初五。
后來夏朝建立,歷法也改成了六龍歷,自此開始十二月歷,并有了二十四節氣,夏至不再是五月初五,但端午節卻依舊屬于這一天。
并且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正式由官方確定端午節為五月初五。
屈原是“帝高陽之苗裔”。
帝高陽是誰?顓頊。
當年大禹治水,用了“帝之息壤”,這其實就是顓頊陵墓地區的土,屈原是夏人的后代,所以才特地選了端午節這天投河,而非端午節是因為屈原而來。
我們明白了端午的由來。
便知道這一天對于華夏人來說,重要性不亞于除夕、元旦,甚至猶有過之。
當然,某韓缺乏想象力,以為偷了屈原,就能偷走端午節,這也是他們知識匱乏,不了解歷史的緣故了。
言歸正傳,徐階在端午就職,南京又是南龍之首,此時民意高呼,當真是“子升不出,奈天下何”,屬實是天時地利人和齊全。
雖然白蛇早就逃出了雷峰塔,但等徐階就職的那一刻,才是白蛇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力量的狀態。
影響白蛇力量上限的,則是民眾對于工業的態度,和工業化的程度。
便是徐階自己,也認為張執象應該有所動作才對。
“張執象沒來?”
在南京城張燈結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時候,徐階于上臺就職前再次朝嚴訥確認道,嚴訥低頭恭敬的說道:“有湖廣的急報,張執象還在民間走訪,并未啟程。”
“子升。”
“張執象如今是結丹期的修士了,御劍飛行不在話下,說不定此刻已經在天上了呢?”
徐階緩緩搖頭,說道:“他沒來。”
“他根本就不在乎我就職大總統獲得的法理和力量,不論我是怎樣,是強是弱,南北民意究竟如何,他要斬我,便已經不看外在的一切因素了。”
“當真是氣盛啊。”
徐階呢喃著,問手下張執象來沒來,只是單純的想確認一下罷了,實際上他能夠感知到張執象在哪里,也知道張執象的意思。
“張執象竟敢如此蔑視我們!”嚴訥很生氣。
張執象也好,朝廷也好,似乎根本不在意徐階就職大統領一樣,甚至沒有專門派重量級的人物來南京。
只有一個江浙巡撫胡宗憲過來了。
而且名義上還不是來參加典禮的,而是要南京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