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以后。
蒲公英號漂亮的艦體上多出了一個又一個外掛艙室,這些外掛艙室都掛在飛船的龍骨上,處在無重力區,在那里,蒲公英號內部的工業生產線在擴建升級。
經過和星月的討論,陳景輝決定按照南門二在一百多年前發來的計劃方案,先以蒲公英號為核心,擴大蒲公英號的冶煉和生產能力,再制造大型移動船塢。
這主要是因為移動船塢的工藝難度太高,需求的資源也多,目前蒲公英號的工業能力還做不到,必須先提升工業能力,這樣才能制造必要的,數量足夠的合金,部件等。
以鋼為綱。
這些陳景輝外掛的艙室,大部分都是一個個冶煉廠,為了讓它們開足馬力工作,陳景輝讓飛船聚變發動機的動力開到了保險情況下的極限。
陳景輝看著報表,說道:“嗯,采礦無人機可以暫時停止建造了,這個我批準了,目前資源采集和冶煉已經到了極限,阻止我們繼續發展工業的不再是資源的數量,而是能源,我們需要建造船塢,建造新的聚變反應堆。能源方面還夠嗎?”
星月說道:“目前蒲公英號的儲備能量水平已經恢復到了出航時的情況,雖然集氣磁場不再能收集氫了,但我們找到了大量的冰塊,從中制備出了足夠的重氫和超重氫。”
“很好。”陳景輝說:“接下來是建造新的平臺,主要建造冶煉廠,造船廠和聚變電站。冶煉廠冶煉礦石和金屬,造船廠制造采礦無人機,聚變電站為前兩者能量,形成正循環,等近處的資源采集的差不多,再安裝動力設備,把平臺推著走。”
“你之前說的,把小行星當做基礎平臺,我覺得可以,能節省很多合金,就是看起來有點怪。有點像什么科幻故事里的海盜,不正規。”
星月說:“小行星直接當做星艦肯定不適合星際旅行,但短期使用,問題不大,還能節省資源。”
“還有一點要提醒你,目前我們的工業鏈還相當脆弱,很多精密設備,感知器材和元件都只能在蒲公英號上制造,現在還看不出什么,但機器會磨損,供應量也會接近極限,成為新的阻礙發展的障礙。”
“嗯……”陳景輝說:“那么,建造機器和自動車床也需要提上議程,我們需要那些精密設備?”
陳景輝眼前出現了如瀑布般的洪流,看著許多不認識的設備和材料元件,陳景輝頭皮有點發麻。
現實果然不是游戲那種,采了金礦就能購買飛船,而是需要各種各樣的資源,非常復雜而嚴密的工業鏈。
像極度簡化的采礦無人機還好,陳景輝目前使用的采礦無人機“工蜂級”是南門二那邊在科技大發展后,根據蒲公英號的工業情況發過來的,極度簡化的一種無人機,精密設備較少,維護和建造都簡單,但要建造船塢,要建造工程船,建造小型家園艦,甚至是建造居住站平臺等,需要的東西可就很難省略了。
“星月,你有什么方案嗎?”陳景輝說,這些信息的處理難度已經超過了人類,只有ai才能做到。
“給,我做了兩個方案。”星月將兩份文件傳給陳景輝:“這是我計算出的兩個近似最優解。”
陳景輝大致看了一下,兩個方案主要是優先級上的差別,第一個方案走的是優先升級蒲公英號,快速迭代蒲公英號本身的工業能力,也就是優先點科技樹,然后把科技樹攀出了納米熔爐和納米機器人科技后,再反哺整個的工業,擴大生產規模。
科技樹方面,目前制約陳景輝的不是技術研究,也不是應用,而是蒲公英號自身的工業水平,所有科技資料都是南門二搞定了發過來的成熟技術,連怎么升級都寫好了。
第二個方案則是優先“爆鋪”,利用目前的能力,大幅度擴大生產線,得到足夠的資源,建造大量的建造平臺,甚至能復制蒲公英號后,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