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那些二把刀網絡噴子老是說古代稅收不高,什么農稅才十五稅一,三十稅一。其實他們根本沒了解過真正的稅制。
就說漢時的稅制吧,漢朝有“稅”和“賦”兩種。“稅”就是田租,一般是三十稅一,偶爾也會十稅一和十五稅一,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三十稅一。但他基本不看畝產收成來計稅,一般都是定制稅,這就是官府不管你收成如何,他都會把年畝產定為一石,每石糧食價格為50錢,并按此計租!。
而且自定稅以后,每石稻米價格從沒低于過50錢,去掉災荒之年虛高的價格,一般都在百錢以上。
然后就是“賦”,我們常說的人頭稅,分為“算錢”和“更賦”,“算錢”不分男女,從七歲到五十六歲沒人每年交一算(120錢)。“更賦”也稱“代役錢”,成年男子從十五歲到五十六歲每人每年必須去邊疆服役三天,但這基本不可能去服役的,所以要繳納300錢作為代役,商人和家用仆役加倍。
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一個擁有一百畝耕地的五口之家有三個男子,正常年景收獲一百石糧食,總收入為5000錢,他必須繳納稅賦至少為3850錢,高達77的稅率。這還只是正稅,沒有計算各地增加的苛捐雜稅。
如此高的稅率,正常年景自耕農也就能勉強度日,一旦發生災害,官府照常收稅,自耕農只能把土地連家人賣給豪強地主以求庇護,或者拋荒逃難成為流民。在東吳,這些流民還有一個名字——山越。
孫策入主東吳,為了拉攏民心,一開始宣布輕徭薄賦并大肆殺戮世家大族獲取軍資。雖然得到百姓擁戴,親切的稱他為孫郎,但為世家所惡。及至孫策被刺,孫權繼位,全盤轉變執政思路,大量提拔世家子弟,東吳短時間內上下一心空前團結。但是東吳被部曲私有的體制所累,世家豪強無需繳納稅賦,財政收入始終不高,國力并沒有顯著增強。
當然這些豪強地主也是分等級的,有爵位的豪強只需要繳納一點點“口賦”。沒爵位的也需要繳納稅賦,如果他們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爵位,就隨時會面臨被上位者吞噬的命運。所以當年魯肅在周瑜向他募集軍糧的時候慷慨的把自家一半的糧食捐了出去,為的就是能夠得到向孫策效命的機會,這才有了后來進獻孫權著名的塌上策。憑他的才學成為東吳第二任大都督。
魯肅是識時務的,他更是一位飽讀詩書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充分的利用了這個機會使自己成為了上位者,站到了社會的頂端。但更多的地方豪強卻并沒有像魯肅那樣具有戰略眼光和能力。
就像廬陵賊首李桓,南海賊首羅厲,冶縣的隨春,他們跟魯肅原來一樣,都是地方豪強。只是因為沒有官職地位,又不服從東吳朝廷管轄,當然最主要的是朝廷盤剝的越來越重,不堪忍受之下奮起反抗,隨即被老將呂岱率兵剿滅。
隨春算是識時務的,看情形不對立刻投降。呂岱為了分化打擊敵人,上表任命隨春為偏將軍,命令隨春隨軍反攻李桓、羅厲,二人在內外夾攻下隨即敗亡,人頭被送往建業,部下除部分投降之外大部分逃入深山加入山越。
其實隨春也不是什么好貨,不但在冶縣當地大肆侵吞良田山林,還經常劫掠過往商旅。冶縣民眾生活所迫大量依附與他,成為當地最大的豪強。但奇怪的是,孫權并沒有任命他為冶縣長,而且把這個職務給了甘瑰,甚至給了甘瑰臨機之權。
這點馬淳在和甘瑰商議如何治理冶縣的時候就提了出來,馬淳道:“至尊此次對主公的任命絕不簡單,首先隨春這個偏將軍的職位與他身份不符。這本就是呂鎮南為了分化瓦解三賊叛亂臨時上表任命的職位,如今三賊已平,廬陵、南海已服王化,但冶縣依然如故。隨春表面上歸降朝廷,實際仍自行其是,猶如諸侯。這是至尊和朝廷所不愿意看到的。”
甘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