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侯官港出發(fā)到夷洲島北部并不太遠(yuǎn),順風(fēng)順?biāo)簿臀辶盏男谐獭>旁履┖I巷L(fēng)浪漸漸平息,一路上風(fēng)平浪靜,六日后就到了一處適合大船停泊的海灣。
這個海灣三面環(huán)山,只有一面靠海,海灣里面水深超過四丈,天然就是個良港。
陸凱下令船隊下錨停靠,派出艨艟走舸上岸占領(lǐng)海灣岸邊要地。一個多時辰以后,軍司馬陸友派人來報可以上岸了,陸凱和馬淳分別乘坐登陸小艇率壯丁徒附陸續(xù)上岸。
這個海灣位于夷洲島最北邊,岸邊有一個土著村落,住著幾十戶土著夷民,以打漁為生。陸友上岸時占領(lǐng)了這個村落,把村里年齡比較大的夷民綁了過來。
那幾個夷民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馬淳看著有點像東南亞馬來人,身上也不穿什么衣服,只在腰間圍了一塊獸皮。他們估計從沒見過如此巨大的艦船,幾個人渾身顫抖著跪在地上,為首的那個看上去年齡最大的夷民嘰里咕嚕的說了幾句什么,馬淳也聽不懂。
陸凱眉頭一皺,吩咐手下把隨船過來的夷洲夷民翻譯帶過來。當(dāng)年諸葛直出海夷洲時曾經(jīng)帶了幾千夷民回東吳,這些夷民大部分定居在侯官,這次陸凱再次來夷洲建設(shè)海港,也帶了幾十個過來當(dāng)作通譯。
那通譯過來先趴在地上向陸凱磕了幾個頭,然后跟這個夷民老者唧唧呱呱的說了起來,當(dāng)中估計也有些語言不通,還用手勢一通比劃。
過了一會估計說的差不多了,就轉(zhuǎn)身對陸凱道:“大人,這個村里都是是凱達(dá)格蘭人,離小人住的塞夏有三天路程,他們把這個地方叫格蘭,今日看見天朝船隊過來,以為海神降臨,很是害怕,所以不敢抵抗。”
“格蘭?”一邊侯官人戴根笑道:“這地名跟我們閩地土語‘雞籠’二字發(fā)音差不多,這地方居然叫做雞籠,卻是有趣。”
雞籠?馬淳一愣,難道這就是后世有名的基隆港?不過轉(zhuǎn)念一想,后世夷洲北部也就這個地方適合建港,找到同一個地方也不算巧合。
陸凱搖搖頭笑道:“雞籠?呵呵,既然島上夷民以此為名,那就客隨主便,就把此地稱為雞籠吧。”隨后又叫通譯問起此地情況。
原來這島上族群眾多,很多族群之間語言并不相通,不過島北部的幾個族群像凱達(dá)格蘭、塞夏、泰雅、阿美等族說的土語大同小異,只是族群之間很少往來。每個族群人口也相差很大,像塞夏、泰雅就屬于大族,人口有好幾千,居住在山腳平原地帶,以種植稻米為生。
而像凱達(dá)格蘭這樣的部族,人口就相對少很多,據(jù)說附近幾個村子加起來也不過一千來人。因為實力不夠,只好遷移到海邊,以打漁為生。
這些部族往往十幾二十戶為亦村落,人口增多后就自然分居遷移到附近地方新建村落,每個村落頭人被稱為“大人”,其余成員叫“彌麟”,他們使用石斧、石錛、石環(huán)、用鹿角為矛,用青石為鏃,以采集、打漁、狩獵為主。
經(jīng)過了解之后,馬淳隨著通譯來到夷民村落,他發(fā)現(xiàn)這些夷民居住的與其說是房子,不如說是草堆。就是隨隨便便用一些石塊搭成一米多高的墻,然后在上面鋪些茅草,這就算是房子了。有很多夷民家庭甚至連石墻都沒有,就只是用樹枝、茅草搭了個勉強遮蔽風(fēng)雨的棚子。
這些夷民看上去也很懶,村落周圍長滿了野果樹,他們餓了就摘些椰子、野果來吃。整個村落只有三四張野藤編成的漁網(wǎng),估計是那幾家稍微勤快點的夷民下海捕魚用的。村落里的夷民三三兩兩躺在各自屋棚門口,好奇的看著馬淳這些外來之人。
他們從開始害怕這些外來軍隊,到后來看馬淳他們也沒有對他們怎么樣,于是依舊安心躺在那里,仿佛這些外來之人來到這里與他們毫無關(guān)系。
馬淳暗自嘆了口氣,終于知道陸凱為何要冶縣出人幫他建設(shè)海港了。這些本地夷人根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