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請您幾位過來,可不是光為了讓您擔干系的,我還有一些學問上的事情和您探討一下。”馬淳打個巴掌給顆甜棗,知道老道有些不甘,便說道。
“哦?愿聞其詳。”老道眼睛一亮,知道這位縣君可不光會坑人,還有許多自己不知道的高深學問,只要他一說探討,肯定會蹦出好些前所未聞的想法和思路。
“道長學究天人,不知信奉‘天圓地方說’還是張平子的‘渾天說’?”馬淳正色問道。
“縣君何出此言?”老道士被問的有些懵逼,這縣君樓歪的有點大,剛剛還在說鯨魚油的事情,一轉眼就跳到天文學范疇去了,感覺有點跟不上馬淳的思路。
馬淳所說的‘天圓地方說’源自春秋戰國時期,也叫‘蓋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原始宇宙觀,認為大地是個正方形的平面,天則是個半球形,覆蓋在大地之上,這種宇宙觀很符合人類的直觀感覺。
這一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天圓地方說’雖然符合當時人們粗淺的觀察常識,但實際上卻很難自圓其說。比如方形的地和圓形的天怎樣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問題。
于是當時先賢就從道德、人文上進一步解釋了這個學說,《大戴禮記》、《莊子》、《周髀算經》等著作都從各自的理論當中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大戴禮記》講:如果天是圓,地是方,那么地的四角如何與天相合呢?真正的解釋是“天道圓,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
不過不管怎么解釋,這個理論先天上就存在大量疑點,許多學者并不太認同。于是東漢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張平子就提出了更為先進的‘渾天說’。并根據這個理論制作出了著名的天文日歷儀器‘漏水轉渾天儀’。
張衡在他的著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這個理論簡單說就是: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游“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
渾天說認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于“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渾天說采用球面坐標系,如赤道坐標系,來量度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
在古代,例如,對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順逆去留,都采用渾天說體系來描述,所以,渾天說不只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系,類似現代的球面天文學。
但是他的理論雖然更接近于現代天文學,而且也能極為準確的推算歷法,但卻沒有具體實例證實大地是個圓球這個匪夷所系的論點。當時人們并不愿意接受自己竟然生活在圓球上這個事實,把他駁斥為異端邪說。
然而張衡制作的渾天儀和渾象卻又能制定歷法和形象地演示天體的運行,讓那些充滿疑慮的學者大家不得不折服于渾天說的卓越思想。
因為缺少真正的實例,‘天圓地方說’和‘渾天說’在此時依然是很多學派爭論不休的焦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