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譚三人的加入,大大加強了馬淳的謀士團隊。加上還有一個才思敏捷的甘昌,馬淳身邊終于不再是大貓小貓兩三只,所有事情都要他決定的局面了。
顧譚和張休當初被孫權放在太子孫登的身邊,與孫登結為好友,這可是孫權特意為孫登選擇的未來輔政大臣,能力上自然非常優秀。
顧譚籌算無雙,思慮精細行事慎密,通貫道義,曉達微情,才華照人,德孚眾望。當過東吳選曹尚書,主管官員考核升遷,免官前還擔任太常,輔助祖父顧雍管理政務,可是說他在政務上面是個全能人才。
而顧承更是文武全才,出仕就統領羽林軍,在地方上任吳郡西部都尉,和諸葛恪一起平定山越,又從俘獲的山越人中挑選出精銳兵士八千人,回師駐扎章坑,被任命為昭義中郎將。后入朝任侍中。
赤烏四年(241年)芍陂戰役時張休、顧承奮力抗擊,終于制止住魏軍的進攻。被授予奮威將軍,兼任京下督。是個出將入相的人物。
張休不要說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爹張昭是東吳第一文臣。他自己精通文史,起家太子中庶子,輔佐太子孫登。傳授《漢書》,拜右弼都尉。孫登去世后,遷侍中、羽林都督,出任揚武將軍,大敗魏將王凌于芍陂。
這三人可以算是東吳中生代的中堅人才,和諸葛恪、羊衢齊名,就連東吳后期名將陸抗,都是他們的小弟跟班。馬淳得到這四人,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幸福的不要不要的。
當然了,除了甘昌,這三人投入馬淳麾下,也是因為馬淳的志向感動了他們。作為這個時代的士人,尋找明主而仕之,是他們最大的理想。孫權既然拋棄了他們,那么他們也就理所當然的另選明主。
馬淳有實力,又很清新的認識到天下局勢。他不是屠夫,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亂開殺戒。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平定天下,卻因為根本利益上和士大夫階層有沖突,而不去魯莽的做出決定。希望找出一條相對溫和的道路,再開始他的逐鹿天下的大計。
這樣的氣度,這樣的胸襟,讓三人深深的折服,從而心甘情愿的輔佐馬淳這個寒門出身的諸侯。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馬淳拜顧譚為別駕從事,與柳榮一起主持崖洲島政務。拜顧承、張休為參謀從事,進入軍中熟悉崖洲島軍事運作后再行任命。拜甘昌為軍師祭酒,參與軍機。
這四個人需要花一段時間真正的熟悉崖洲島所有事務,然后才能根據馬淳的實力以及周圍局勢,幫助馬淳制定未來的戰略規劃。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間就到了赤烏八年(公元245年)年末。這些年來,隨著崖洲島經濟持續發展,周圍郡縣的流民持續涌入,人口也漸漸的達到了八十萬,幾乎把交州各地失土農民以及編外黑戶囊括一空。
到了接近年底,已經很少有流民進入崖洲島了。但是島上新生嬰兒卻達到了高峰,因為生活水平提高,縣寺鼓勵生育,所以島上新生兒以每年幾千人的速度在增長。九年來,光島上原生居民人口就增長了四萬余。
而隨著教育資源的持續投入,各類免費掃盲班開遍了島上各地,幾乎所有百姓都能讀書識字。因為這是成為崖洲島公民的硬性條件,只有熟讀以及背誦公民守則,才能申請公民身份,享有公民的一切權利。
臨近年末,除了各項統計工作需要及時完成,馬淳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來年的工作安排。說的更明確一點,就是如何完成皇帝孫權下達的拓土千里的任務。
為什么必須要完成孫權的任務?馬淳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崖洲島的實力,如果說水戰,憑著艦隊那些威力巨大的火炮,馬淳完全可以縱橫四海。步兵作戰馬淳也絲毫不懼怕,他手下兩萬裝備了超越千年的近現代部隊,也絕對可以打敗任何一支步軍。
可是面對大規模的騎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