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淳回師平壤后,將北方事務(wù)依然交由遼東總督甘昌總領(lǐng),軍事由毛大負(fù)責(zé),民政由遼東刺史萬震主持。記功封賞一番,在平壤附近白頭山建了一個大大的陵園,將陣亡將士遺體、衣冠安葬在此,并主持了一個盛大的儀式以作祭祀。
此戰(zhàn),遼東軍校尉熊竹以下,包括隨軍徒附,共陣亡四千兩百六十一人。其中大部分烈士遺體都帶了回來,只有水師陸戰(zhàn)隊接近兩千將士被魏軍割去了首級,取走了象征身份的銘牌,遺體大多不能分辨。
所幸烈士遺體雖然被野獸啃食的殘破不堪,但依然還能撿回來大部分骨骸。馬淳派人將烈士們的遺體盡量收回來,又派人前往昌黎,趁司馬懿還未回師洛陽,提出用金珠糧草以及俘虜向司馬懿交換被俘將士和烈士首級。
為了能夠如數(shù)換回俘虜和烈士首級,馬淳甚至愿意用手雷、火炮用來交換。
這讓司馬懿震動之余,更是暗暗高興。在當(dāng)世人眼里,作為軍人,若是被打敗,最重要的就是守節(jié)盡忠,你慷慨赴死才是最該做的。若是投降求活,那就是小人行徑,就算放回來了,都會受到世人鄙視。
當(dāng)年曹魏大將于禁和龐德就是兩個絕好的例子,二人在荊州戰(zhàn)場被蜀漢大將關(guān)羽水淹七軍,戰(zhàn)敗被俘。龐德誓死不從引頸就戮,而于禁卻貪生怕死,俯首投降。
龐德死后,曹操深感悲痛,又是為之流涕,又是封其二子為列侯,更是將其四個兒子養(yǎng)在身邊,令人悉心照料。
到了曹丕繼位,還追加了龐德的謚號,贈謚號為“壯侯”,將他四個兒子都封為列侯,從祀于魏太祖曹操廟庭。可見曹魏上下對龐德寧死不降的行為是如何推崇和稱贊。
反觀于禁,被關(guān)羽俘虜投降后,非但沒有收到重用,還一直關(guān)在大牢不聞不問。東吳打敗關(guān)羽,將于禁帶到建業(yè)。孫權(quán)倒是想要用于禁,還給封了個將軍的官職。可是東吳朝中眾臣對于禁極為不屑,官位遠低于他的騎都尉虞翻不但上書要求孫權(quán)殺了他,還當(dāng)眾要拿鞭抽打羞辱于禁。
好不容易等到孫權(quán)臣服曹魏,為了表示誠意,將于禁送回洛陽。當(dāng)時的曹魏皇帝曹丕表面上既往不咎,封他為安遠將軍,可是在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guān)羽戰(zhàn)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
于禁見到后,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曹丕馬上給了一個“厲侯”的謚號。這個“厲”字可是有數(shù)的惡謚,由此可見,于禁是多么的為世人所厭惡。
馬淳卻迥異于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觀,他極為重視部下官民百姓的生命。就連在軍中,他都告訴部下官兵,戰(zhàn)敗了可以為了保命而投降,他馬淳一定會想方設(shè)法將他們救回來。回來了,他也不會鄙視他們。
因為生命是寶貴的,不能為了那些所謂的大義而輕易放棄生命。
雖然他的言語很多人不認(rèn)可,好些部下依然會鄙視投降之人,甚至暗暗決定自己如果投降,就一定要寧死不降,維護自己的名節(jié)。
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感念馬淳的仁厚,畢竟千古艱難惟一死,主公愛護部下的性命,不就是仁義之邦的表現(xiàn)嗎?特別是那些遼東入伍的底層士卒和隨軍徒附,當(dāng)自己生命有了保障的時候,隨軍出征也很少有抗拒的想法。
馬淳做到了這一點,為了救回這不到一千的俘虜,還有換回烈士們的首級,他愿意開出天價的條件。即便是司馬懿試探性的提出要拿火炮、掌心雷來交換,他也毫不猶豫的答應(yīng)了下來。
既然雙方都你情我愿,那這交換的過程就非常快。在付出了十門六斤火炮和三十箱配備彈藥,還有二十箱手雷后,等到劣勢陵園建好,這些烈士遺骸和首級跟俘虜一起幾乎同時接回到了平壤白頭山。
舉行了盛大祭祀儀式后,馬淳帶著這次戰(zhàn)爭中各種記錄,以及大部分隨軍參謀司參謀,坐上水師戰(zhàn)艦,啟程返回崖洲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