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安這里本來就有一個圈子定期組織文會,這在這個年代是一種潮流。
譬如諸葛亮也常常與徐庶、崔鈞、石韜、孟建等人一幫荊襄文士聚在一起清談,他們或者品評文章,或者縱論下大事。
事實上就是一幫名士抱團,互相造勢,所以才有走馬薦諸葛等故事的發生。
只不過以楊伯安為首的這個義陽文士圈子,層次比較低而已。
很快的,就有四五個文士赴約而來。
待眾人坐定之后,楊伯安風輕云淡的將抄寫的《阿房宮賦》交給眾人。
不出所料,一眾人圍過來,讀過幾句之后,全都震撼無比,激動呼吸急促,倒抽冷氣之聲此起彼伏,眼睛再也拔不下來。
他們作為文士,至少還是識貨的,均能看得出來這篇文章的不凡之處。
楊伯安早就料到如此,端著茶碗氣定神閑的喝茶。
過了良久,才有人滿臉錯愕的盯著楊伯安道:“兄臺,這是你作的?”
他突然意識到這話有問題,連忙結結巴巴的道:“不……不,我的意思是,兄臺這篇文章,可直追班超與司馬相如啊,兄臺是如何構思出來的?”
楊伯安面色凝重的嘆息道:“前日我讀到《太史記秦始皇本紀》一卷,見那始皇帝暴虐奢靡,引得民怨滔,下大亂,與我大漢幾位先皇帝之舉止何其相似,所以有感而發,乃作此文,聊慰心懷罷了,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另有人道:“楊兄此文,借古喻今,一氣呵成,妙筆生花,行云流水,佩服啊佩服,不知此文可否借我抄錄一份?”
“對對對,我也要抄。”
楊伯安苦笑著搖頭道:“拙作味同嚼蠟,索然無味,諸位想抄,自無不可。”
幾人全都抄錄一份,帶了回去。
于是這篇文章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像長了翅膀一樣,傳出義陽縣,傳遍四方。
桐柏齋主楊伯安的字號也跟隨這篇文章,變得下揚名。
后來,那開字畫鋪的楊少安見到魏延之后,巧言令色,刻意奉承,魏延沒有防備,又拿那篇《秋聲賦》出來嘚瑟。
與《阿房宮賦》的借古諷今不同,《秋聲賦》乃歐陽修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的文章。
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與“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的感慨。
作者雖身居高位,卻對人生不發出深刻的感悟。
楊少安抄錄了一份,又拿到楊伯安那里換了兩千錢。
楊伯安大喜過望,如法炮制,傳揚了出去。
接連兩篇絕世名篇問世,桐柏齋主楊伯安頓時名動下,被尊奉為一代大儒,為世人爭相傳頌。
有許多書院都邀其前去講學,又有許多名士前來拜訪,從者甚眾……
不過這些都是文士圈層的事,始作俑者丁辰對這些卻渾然不知,依然躲在書齋中習練他的書法。
再有就是讓趙云教授他幾手槍法,趙云的槍法又快又強悍,畢竟那是能七進七出的人。
雖然丁辰不指望學會了親手殺人,但是關鍵時刻也能保命。
好在他悟性超強,趙云教的招式無論多復雜,他一學就會,連趙云都不時發出感嘆,稱贊他為練武奇才。
當然,學會招式只是第一步,如何增加實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趙云的槍法叫做百鳥朝鳳,講究虛虛實實,神出鬼沒。
按照丁辰自己的理解,其實就是做假動作,越逼真越好,用以掩飾自己的攻擊方位,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而所謂的槍法,不過就是將所有的假動作固化成固定的套路而已。
槍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同樣一套槍法用的人不同,威力也不同,這也是看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