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籍田令以來,并未在籍田待多少時日,如今產出卻遠遠勝過其他諸縣,這是為何?”
“那是因為,臣是無為而治,”丁辰回答。
“無為而治,便是不理不管么?”劉協語氣變冷。
丁辰正色道:“回陛下,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對百姓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百姓自我。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臣把土按人頭分給百姓,耕種任其自行安排,平?;ゲ桓缮?,只要秋收向百姓收取租,如此方是‘無為之道’”。
方才劉協還以為丁辰只是借著無為而治的名義推卸責任,直到丁辰說出這一番道理,且一直引經據典,皇帝這才明白這少年恐怕并非胡來。
只不過皇帝的好奇依然是在那畝產數上,他凝神道:“卿僅僅把土分給百姓,任其自由耕種,難道就這么簡單,便能做到畝產五石六斗?”
“有用的良策,往往不需要多么復雜。”
丁辰坦然自若,侃侃而談道:“在許都屯田,由屯田官帶領百姓集體耕種。
即使再精明的典農官,安排再是合理,多產出了糧食,只能算典農官的政績,跟耕種的百姓卻沒有任何關系。
而百姓生而為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多出力無用,自然能少出一份力,便是一份力。
可是臣把土按戶分給百姓,讓每戶耕者有其田。
同樣的一片,只要交夠約定的稅賦,多產出的糧食都是他們自己的,百姓還不賣力耕種?
如此百姓得到的多,朝廷也得到的多,可謂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這一番話的道理便很淺顯懂了,不止皇帝能聽得懂,曹操也在旁邊陷入了沉思之中。
說白了,百姓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也并非那么純樸,心中也有自私的一面,給別人耕種跟給自己耕種,所賣的力氣自然不一樣。
這道理是個人都明白。
此時劉協已經逐漸相信了丁辰所說的話,屏息斂氣道:“如此說來,丁卿治下籍田,畝產為實了?!?
丁辰道:“臣來之前,唯恐他人不信,特將義陽縣百姓隨意帶來了幾個,如今就在下面,實情陛下一問便知。”
劉協點點頭道:“宣!”
……
此時宋萬等人看著一臉凝重的棗祗,過了一會兒,眾人實在堅持不住了,噗通主動跪在棗祗腳下,哭喊道:“棗校尉,我們全都招了,我們的確是從許都逃出去的,求棗校尉開恩饒命啊……”
棗祗:“……”
——————————————————————————————
感謝書友泡沫時代588幣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