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桓人的心目中,漢人生活在溫暖濕潤,水軟風輕之,善于笑傲風月,吟詩作賦,從來就不是一個善戰的民族,遠不及他們這些終日長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后裔彪悍。
在歷史上除了少數幾個時間段外,農耕民族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負。
要不然漢朝皇帝也不會始終奉行用公主和親這等屈辱的國策了。
這種固有的刻板印象,已經深深的印到每一個烏桓青年的骨子里,成為他們認知的一部分。
所以當高順提出選取一百漢人軍兵與烏桓青壯對練時,烏桓人是不屑一顧的。
他們紛紛踴躍報名,試圖給這幫狂妄的漢軍一點顏色瞧瞧。
哪想到一動起手來,這幫烏桓青壯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認知錯的有多么離譜。
這一百漢軍不止出手老辣,攻擊又穩又狠,而且組合起來似乎威力大增。
同樣的一百烏桓青壯,在眼前這一百漢軍面前卻處處受制,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就像在面對數百經驗豐富的軍兵一般,不過盞茶的工夫便把他們全給打趴下了。
只不過這幫青壯骨頭卻是硬的很,被打趴下不要緊,但是想讓他們服氣,門兒都沒有。
而且高順還如此托大,要用原來戰過一場的一百人迎戰他們的生力軍,這不是擺明了侮辱人?
青年頭領赫買站起身來,從背后那一眾青壯之中又挑選出一百人,對著他們大聲道:“告訴我,你們是愿意被打死,還是被嚇死?”
“寧愿被打死,也不要被嚇死!”所有烏桓青壯的血性被激發上來,揮舞著拳頭躍躍欲試。
在他們眼中,那漢軍松松垮垮的,有的伸著懶腰,有的叼著狗尾草,而且年齡似乎都不小了,完全不像一幫精銳軍兵的樣子,也許剛才是碰巧。
雙方又一次開始對戰。
這次赫買改變了策略,準備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
他親自帶領十個青年,孤注一擲的直撲向高順。
他們覺得只要干掉了高順這個敵軍主將,整個漢軍必然亂成一團,到時候就好收拾了。
當然,圍攻敵軍主將的同時,還要提防援軍前來救援,所以赫買又安排了十人,阻擊來援的敵軍。
他們這二十個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圍點打援的陣勢。
說話間,赫買以及十個烏桓青壯便把高順給圍住了。
高順一眼便看清了對方的戰術。
烏桓人還想在他面前玩這個,簡直是班門弄斧。
對方太單純了,玩兒不了戰術。
高順長嘯一聲,指揮手下軍兵不用管他,各自殺敵即可,然后掄開木質長槍,令十一個烏桓青壯根本近不了身。
于是赫買的戰術自然落空了。
他們雖然耗費了十一個人,但是卻不能快速拿下高順。
而那一百陷陣營的軍士對高順的武力極為放心,也根本沒有想去救援。
如此那“打援”的十個烏桓青壯開始劃水,變得沒事可做。
而剩余的八十個同袍可就慘了,他們根本就不像是在面對一百個人,而是有種在迎戰數百人的感覺。
他們面前的永遠都是敵軍招呼過來的刀槍,似乎面對的每個敵軍都是正面,根本找不到對方的弱點在哪里。
可是反觀他們自己,當有武器從背后或者兩側攻擊過來的時候,他們則完全無法低檔。
又是不過盞茶工夫,八十人全部被揍得鼻青臉腫,趴在下不敢抬頭。
雖然對練用的是木質矛,扎在身上并捅不死人,可是那也疼的厲害,棍子掄腦袋上也能砸的頭破血流。
那十個“打援”人員見大勢已去,倒也識時務,主動扔下木槍,抱頭認輸,如此倒少挨了不少揍。
陷陣營軍士閑了下來,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