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關中地區(qū)雖然很熱鬧,但唯一爆發(fā)了激烈戰(zhàn)斗的地方,卻不在關中而是在關中西南——武關。
楊同山原本想要詐取武關。
不料他還是晚到了一步,他若是早到兩三個時辰,武關或許就能夠像劉禪與郭衛(wèi)那樣,兵不血刃就輕松拿下這座關隘。
可惜——
就在楊同山領軍兵至武關的兩個時辰之前,武關守將楊立甫,收到了潼關被蜀軍詐取的消息。
楊立甫獲得這個消息,也是一次意外事件,因為他與潼關守將孫敬本就是好友,兩日前他差手下陳配去見孫敬。
結果陳配到了潼關的時候,發(fā)現潼關城門緊閉,這有些不正常,因為無論是潼關還是武關,現在處于大魏腹地關隘,平日基本不會如此嚴密。
陳配也算聰明,突然看見潼關變得如此嚴密,想必其中必有原因,正欲回轉武關稟報楊立甫,結果在路上獲知蜀軍突襲關中,上萬蜀軍已經兵臨長安城下。
蜀軍突襲。
這是一個突發(fā)事件,至少陳配在武關并未聽到這個消息,如今潼關又關門緊閉,難道潼關是因為蜀軍兵臨城下所以才關閉關門的嗎?
不——
這不可能。
于是陳配不敢停留,匆匆忙忙趕回武關,將潼關、以及蜀軍兵臨長安的情況,向楊立甫做了匯報。
楊立甫時年三十九歲,當了這么多年的兵,如今混到武關守將,他自然不是傻子。
而且,若不是陳配去了趟潼關。
他到現在,也不知道蜀軍已經兵臨長安城下,那潼關突然封關,其中必然有詐,或許就與蜀軍突襲有關。
隨后他便遣人南出,去宛城將蜀軍突襲關中的事情,上報于朝廷,同時關閉武關關門。
去宛城報信的人前腳剛走,楊同山便率軍行至武關關前。
這是不是太巧合了一些?
大都督派人前來協助守關?
這個理由雖然聽上去挺合理,但是楊立甫現在可是已經知道蜀軍到了長安城下,按理不是應該先差人來通知他蜀軍突襲,立即奉命關閉關門嗎?
單騎報信,可比大部隊行動迅速。
這支部隊,恐怕有詐。
于是當楊同山說是奉曹真之命,前來協助鎮(zhèn)守武關,楊立甫做了他覺得更為合理的選擇。
拒不開關。
結果楊同山叩關不成,很快就暴露了他們是蜀軍的身份,他們明明是蜀軍卻要假冒魏軍,楊立甫頓時后背發(fā)涼。
潼關必然已落入蜀軍之手。
潼關陷落,武關就極為重要,若是武關也被蜀軍奪去,那關中與中原的聯系會立即被切斷。
這——
楊立甫當然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此時鎮(zhèn)守的武關,對于大魏來說有多重要,他很清楚。
堅守武關。
同時希望去宛城送信的人,能夠走得更快一些,如此或許武關還能成為大魏進入關中的一條通道。
但是,楊同山也不傻。
武關對大魏重要,對于現在的大漢就更重要了,在關前叫陣的時候,楊立甫已經說了,潼關被蜀軍詐取。
那也就是說,陛下成功了。
楊同山很著急,因為大漢此番突襲關中,本身就是一步險棋。
潼關、武關、蒲坂津,是中原進入關中的主要通道,所以大漢若是想要一戰(zhàn)成功,必須要用最短的時間,將這三關拿下,如此就能切斷關中與中原之間的聯系。
潼關已得,蒲坂津不出意外,應該也已經被郭衛(wèi)奪取。
武關——
必須盡快奪取。
經過一番思索,楊同山雖然不愿意強攻,但是眼下的局勢,讓他不得不選擇強攻。
因為他們原本是打算詐關的,所以根本就沒有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