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這句話,差點沒把蔣琬直接給噎死。
想與皇帝平起平坐。
想造反乎?
這頂帽子太大了。
不是蔣琬這樣一個參軍,可以承受得住的。
“陛下!”
“微臣不敢。”
蔣琬額頭都冒出了絲絲汗珠。
但是,蔣琬也似乎明白了點什么,就是眼前的這個皇帝,已不再是他們熟悉的那個,一向恭順的小阿斗了。
當然,劉禪也并非是想要故意嗆蔣琬。
畢竟他也是知道的。
蔣琬可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蜀漢四英,或者說是蜀漢四相。
“蔣愛卿!”劉禪笑了笑說道:“朕自然知卿忠善,絕無僭越之意,不過朕覺得,以后朝會時,諸卿分文武兩班,分列大殿兩側,更加彰顯我大漢王朝的威嚴。”
劉禪話音剛落,未等蔣琬開口,倒是侍中董允出班奏道:“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陛下此舉真乃曠古爍今,正所謂君臣有別,朝會這種神圣的場合,君主高坐,臣下就該站立。”
“好!”劉禪很是滿意,說道:“知朕者,董卿也!”
有了董允的力挺,蔣琬等人再想反駁,卻好像已經沒有了機會,因為董允話音剛落,跟著站出來數名大臣附和。
其中包括勸學從事譙周。
譙周何許人也?
益州本地人,此人便是蜀中本地人的代表,跟著附議的大多數朝臣,基本也都是益州人士。
看見他們,劉禪自然明白。
因為歷史上可有很多記載,劉備所建的這個大漢政權,也是門閥林立錯綜復雜,先帝入蜀后對于蜀中本地氏族,大多并不是很信任。
他更愿意重用從荊州隨他入蜀,以及劉焉父子入蜀時帶來的舊臣,這兩撥也就是后世所謂的荊州派,以及東州派。
至于蜀中本地氏族,也就是后世所謂的益州派,他們在大漢王朝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即使是先帝劉備,后主劉禪與丞相諸葛亮,他們采取的方式是既要用,但又時刻防備著。
蔣琬,是荊州派的代表之一。
董允,則是東州派代表。
而這個譙周,雖然此時在朝廷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至少是無法與董允蔣琬等人相比,但是他卻代表的是益州派。
現在丞相府長史,是張裔。
張翼也是蜀中本地人。
董允雖是東洲派人士,卻與張裔關系很近。
當看到皇帝突然嗆了一下蔣琬,大殿上的眾文武,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對勁。
皇帝好像變了。
往日可是唯荊州派人士是從。
今日如此不給蔣琬的面子,當眾給他扣下這么大頂帽子,再說現在這個皇帝,可不是以前的那個小阿斗。
因為他可是剛從關中之戰中,凱旋而歸的皇帝。
正所謂見風使舵,察言觀色。
無論是東洲派,亦或者是益州派,他們或許都看到可以趕超荊州派的可能。
現在皇帝要改規矩,荊州派反對。
那我們東洲派,益州派就得支持。
劉禪自然知道他們的心思,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朝堂。
這些人在歷史上,并未記載他們如何爭斗,那只是因為,這個大漢王朝的幾十年間,不斷的北伐,致使戰爭的事情掩蓋了朝堂上這些紛爭而已。
當然,劉禪也并非想要將這份紛爭,給他們端到桌面上來。
他也只是想讓這些大臣們知道。
朕——是大漢天子,也是一個有想法的皇帝。
得到董允、譙周等人的支持,劉禪很滿意,當即宣布道:“從今往后,但凡朝會,文武百官,皆需站立,不在單獨設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