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丞相即時趕到潼關,我大漢也不可能取得關中之戰的勝利。”
劉禪先將功勞推給諸葛丞相,然后又說道:“至于愛卿所言歸政于朕,這話從何說起?”
“丞相開府治世,為朕分憂,此乃朕之允事;”說著他笑了笑,才有說道:“況且丞相但凡大事,皆是先奏與朕知,獲朕許可方才施行,何談歸政一說?卿是要讓丞相歸何政于朕?”
劉禪的話,讓一眾大臣頓時一愣。
因為他的話,并無虛假。
雖然丞相開府治世,很多國政方針,均出于丞相府。
但是正如劉禪所言,但凡大事,諸葛亮都有先向劉禪奏報,雖然在很多人眼里,所謂的奏報,也只是一個形式罷了,最終都會按照諸葛亮的意思去施行。
但是劉禪很清楚。
比如歷史上的劉禪與諸葛亮。
別的不說,就說第一次北伐。
原本是諸葛亮上奏,請命領兵北伐,但是劉禪卻以曹魏勢強,同時大漢剛經歷了南征平亂的戰爭,覺得此時應該休養生息。
但是諸葛亮很明白,那時候曹丕病逝不久,曹叡剛剛登基為帝,而且那時候關中空虛,是大漢北伐的良機,若是錯失,恐再難獲得這么好的機會。
于是乎,才有了諸葛亮聞名于世的出師表。
若是丞相諸葛亮擅權專政,即使劉禪不同意,他也會領兵出征,用得著寫什么出師表?
寫出師表的目的,無非是因為皇帝劉禪不同意出兵,但是諸葛亮覺得此時是北伐的大好良機,不可錯失,于是陳說事情厲害,希望得到劉禪的應允嗎?
就鑒于此,劉禪并非是一位被架空的皇帝。
他說的話,還是有一定的分量。
至于后世所謂的諸葛亮擅權,直接將劉禪圈養在后宮,其實這只是陰謀論看得多了,于是便自以為的覺得,掌握大漢政權的諸葛亮,也是像曹操那樣的權臣。
但是現在劉禪已經穿越到這個時代,經過他這些年的了解,和親生經歷,他也更加了解大漢的這位丞相。
“相父!”劉禪隨后向諸葛亮說道:“朝政之事,還是由相父節制,治國理政本不是朕的長相,相父切不可推脫。”
劉禪說得很真切。
大殿上的諸葛亮,甚為感動。
他并不看重這些所謂的權利,他只想盡忠職守,通過他的努力,可以完成先帝復興漢室之大業。
如今看到陛下逐漸成長起來,他是真的很高興。
若是陛下真的能夠獨擋一面,愿意親自治理國政,他是非常愿意卸下重擔,從旁輔佐,如同當年輔佐先帝一樣。
可是現在,劉禪如此真切的話語。
他沒有推脫。
“老臣領旨!”
皇帝都已經發話,關于歸政的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即使譙周在內,也沒人愿意在出來繼續爭取。
因為人家皇帝都不在意,他們再怎么爭取,又有何用。
同時也都更加清楚,皇帝對于丞相的信任,可不是他們可以比擬。
這是劉禪希望看到的。
大漢王朝想要長治久安,短時間內,或者說在丞相還在世的時間內,他不會做出任何改變,因為他更相信,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必然比他要高明得多。
當然——
即使他相信歷史的記載,還有這些年與諸葛亮的相處,確信諸葛亮就是如同歷史記載那般高風亮節,忠貞不二。
但是眼下大漢王朝,已經不在是歷史上偏居一隅的蜀漢小朝廷,所以剛才故意提及,但凡大事,丞相皆是先奏于朕知,然后才會去施行。
這話其實也是留了一手。
不做皇帝,或許不會想這么多。
縱使知道丞相是忠臣,但是皇帝可是一個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