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是眉頭微皺。
此時屋內,只有他們兩人。
“元直啊!”諸葛亮道:“這科舉制度雖好,但是卻動了世家的利益,即使是益州,從先帝入蜀算起,到現在也就十年光景。”
諸葛亮是真的擔心。
先不說關中,得說說益州。
因為關中大漢初得,實施一些新政,倒也可以從容應對,況且關中人口并不多,反對的聲音,必然不會太大。
但是益州。
目前來說,益州還是屬于大漢的根本。
科舉制度一旦施行,世家就不能在舉薦人才。
這——
“丞相以為;”徐庶想了想,卻問道:“若要實施科舉制度,當用何種方式?”
了解了整個科舉制度,徐庶現在是完全認可這種制度。
察舉制雖然施行了四百余年,但是其中的弊端,卻也是顯而易見。
因為察舉,并不一定能面面俱到,舉薦的人才多為親友顧鄰,而非真正的有才學之人,往往中間還有各種利益鏈條。
但是科舉卻不同。
朝廷分科取士,擇優錄取。
更重要的一點,其實徐庶這幾個月下來,他也看到了大漢的內部危機,那就是氏族派系的問題。
雖然他沒有去蜀中,但是卻對蜀中氏族也多少有些了解。
此番若不是大漢攻占關中,蜀中的氏族依然難有出頭之日,因為朝廷重要的官員,基本都是荊州、東州人為主,而蜀中本地氏族,多為低階官員。
如今大漢定都長安,需要大批量的官員。
之前在成都坐鎮朝堂的荊州、東州兩派主要人員,此時基本都到長安任職,而益州則空出來很多空缺,經過皇帝劉禪的建議,給了益州人一定的權利,讓他們自己治理蜀中。
但是——
為了蜀中的政局穩定,蜀中的主官,其實還是一些丞相認可的人,比如董允便是,他現在就是蜀中的最高主官。
至于其他人,也是依靠裙帶關系。
如此長期下去,大漢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氏族的問題。
徐庶覺得,大漢若想發展壯大,解決內部矛盾,就是關鍵。
或許科舉制度,能夠改善這一頹勢。
因為一旦推行科舉,大漢下轄的郡縣,無論是氏族,士子,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晉升的機會。
特別是士子入世之后,將逐漸稀釋氏族在在朝廷的隱患。
他現在主管大漢內政,解決內部矛盾,也就是他現在首先想要做的事情。
徐庶的分析,諸葛亮想了想,也覺得有些道理。
不過對于廢除察舉制,直接推行科舉制,他有不同的意見,他說道:“亮以為,當下的大漢或許可以是察舉科舉并行,然后逐步推行,最后取消察舉制,更為妥帖。”
相比于徐庶的一刀切,諸葛亮更愿意選擇緩步推進。
“這樣也好!”徐庶點了點頭,道:“察舉科舉并行,先讓百姓們知道,好好讀書,即使是平民,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他們的命運。”
“正是如此。”
諸葛亮笑著說道:“現在底層百姓基本目不識丁,若察舉科舉并行,首先提拔一批士子入世,同時也讓天下百姓知道,讀書將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數年之后我大漢學子必然增多。”
“屆時科舉已經開始推行,慢慢取消察舉制度,也不會引起太大震蕩。”
......
......